二十八章 百花山下(3)第1/3段
八仙茶桌摆在了临水台榭,平台的一半伸入河水中,四根立柱为粗大的木料,上面雕着几对狮子,撑起了四角的亭子。靠河的一边,做成了美人靠。
小梁悄悄走近用手摸了摸柱子对我说:乖乖,金丝楠的。
八仙桌也是同样的老料。
想不到院门口以农家场景作为掩护,最后的院落,才别有洞天。
张先生介绍:
这是本村的老寿星吴老,今年高寿88了。
老人虽然是满头白发,但发质茂密,皮肤也光滑,没有老人斑。
茶海中是一把宜兴的石瓢形状的紫砂壶,养得油光可鉴,可见主人是个会喝茶的人。
吴老将泡好的茶一一点入我们的茶盏中,那是形状不一的白色瓷杯,与壶相比,毫不起眼,但一入茶汤,立即就显出了它的好:润白的杯子将茶汤的酒红映衬得非常出色。
我品了一口,赞道:
好久没有喝到这款九曲红梅了。
吴老眼中闪过惊喜,闽粤一带多喝乌龙茶,像他这样喝九曲红梅的就显得非常独特。
我赶紧抱拳:
看到这款紫砂壶,认得是昌鸿大师早年的得意之作,而它是泡当地最好的茶九曲红梅设计的,也叫宜红,侥幸猜到的。
他肯定:
好好,现在的年青人都热爱喝茶了,也识得茶壶,这就更难得了。
我没敢炫耀我还兼着收藏家协会杂项的一个闲职,这紫砂壶类别的,当然是识得的。
我进一步猜想:
“吴老家族莫非是从吴门迁徙至此?”
他点点头,打开了话匣子:
“家族在晋代时从中原迁到江南,后南宋战乱,又举族南移,最后落户到了闽南一角的山里小村庄,这一落就是生根了,不再走了。”
虽然数百年前家族走出了江南,但是吴门的生活风尚习性却一点没有走样,非常难得。
他取出一本家谱,翻开内页,指着家族迁移路线图说:关于历史,都保存在家谱中。
我注意到,这本家谱用的版式,是欧阳修式的。
小梁迫不及待地寻找答案:
“昨夜我们去莲花山了,听到了怪声,不知道您老是否有研究?”
吴老合上书,喝了一口茶,不轻不重地说:
“没想到你们一来,就去了莲花山,是小张带去的吧?”
他的言语中,似有一种不想让外人进入的责备。
我接上补充:
“半夜起来小解,我也听到了一种声音,非常的贴近,就像是在耳边,所以就关注了。特意让张先生联系您上门请教。”
我自然略过我和小梁吓得一夜没有睡,坐到天亮。
他迟疑片刻,又换了一泡茶叶,缓缓说:
&br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