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不担心,咱肚子里有货!(下)第2/3段
但也仅仅知道这些。
中药配伍可不是知道成份,把东西搞来兑到一块儿就完事儿了。
这十味药各有计量不说,首先要分别泡制配伍,然后才能合为成药。
就凭着武卓那点儿可怜的中医基础,和清风遗留的零散药理知识。
就算把十味药成堆的摆在他面前,再给他十几二十年的时间去实验,也不一定能鼓捣出正确的配伍方法和计量来。
所以,他只能给出组方。
至于剩下的,就要靠眼前这帮真正精于中医中药的医者,来花心思投精力的完成了。
一番铺垫后,武卓说出了五个方组。
张文仲马上找来纸笔将五个方组写下,然后一帮医者便闷头研究了起来。
随着年代的发展,中药的品类一直处于逐渐增长的状态。单品药物的药性,也在这个过程中被逐渐完善、修正。
武卓给出的房子里,磁石、牛膝、丹参、枸杞、菊花等很大一部分,在唐代本就是治疗风疾的方组中常用的药物。
只是武卓给出的几个方组里,加入了清肝火、补肾气,或是主明目、宁神气的药物,以及其它辅药。
一帮医者都是精通药理之人,打眼一看就知道,几个方子肯定不是白扯。
再详观看,很容易体味出五个方组的不同。
其中有的方子主清肝火、泻湿热、通便导滞,从配伍上看,药性相对比较温和平顺。
有的方组镇肝潜阳降逆,用药要来的激烈很多。
还有的滋肾阴,清肝热,主解晕烦躁,比较适合长病弱患。
虽然可以通过单品配伍,大致判断出药理和药性,但并不代表着这些药物就是可用的。
中药配伍讲究相辅相成,很多药物单品具有药性,但两种或多种混合后,药性便会相冲甚至相逆。
中和了药性还算好的,严重的甚至会变成毒药害人命。
对这些禁忌比较完善的归纳,是唐后的五代十国时期,后蜀韩保昇的《蜀本草》。
在这部著作里,他对《神农本草经》的配伍关系做了统计,其中包含了“相恶者六十种,相反者十八种”的细数整理。
武卓所处的这个时代,医者们虽然掌握了一定的药性冲恶,但完整全面的统计却没有。
所以,用药配伍时才会慎之又慎,从不敢轻易尝试。
能变通的,也只有根据病情,在现有成方的基础上进行酌量增减。
就这一丁点的增减,也是经过了繁复的尝试,甚至是亲身自用,才敢用于病患。
像武卓说出的这些,将几中各具功效的单品组到一起,看似有理的配伍,其实随便找出一个队药理有所认知的人,半个晚上能写出一大堆来。
但真正能不能用,有多大效果,到底是效用大还是毒性大,就只有鬼知道了。
唯一还算值得认可的,就是武卓自称已经在家畜动物身上试用过了。
而且,单从动物的药后反应看,不但没有明显毒性,反倒是有所作用的。
这倒是多少给了在场医者们一些信心。
这个东西对人的效果还要; 中药配伍讲究相辅相成,很多药物单品具有药性,但两种或多种混合后,药性便会相冲甚至相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