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小写第4/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陈完在担任“工正”期间,不仅帮助齐国完成“工盖天下”、“器盖天下”的争霸目标,还组织人编定《考工记》一书。由于陈完出色的工作和绝佳的人品,齐桓公便赐给他一些田庄。陈完一则为了隐姓避难,二则为了表示对齐桓公赐封田庄的感激,三则当时陈、田二字的读音差不多,故以田为姓,改陈完为田完。田完后来娶齐大夫懿仲之女为妻,家世逐渐兴旺起来,富贵盈门,成为齐国的望族。田完死后,谥号敬仲。

  田敬仲完之子名穉孟夷。田穉孟夷生湣孟庄。田湣孟庄生文子须无,事齐庄公。田文子须无生桓子无宇,亦事齐庄公。田无宇承田氏家族尚武遗风,以勇武著称,力大无比,受到齐庄公的宠爱和器重,官至大夫,并被封采于齐国的莒邑(孙武出生地)。田无宇有三个儿子:田开(武子)、田乞(厘子)和田(孙)书。田开没有官职,是平民布衣,其一生主要活动在柏寝台(今广饶在当时是齐国后花园),曾为齐景公登台而鼓琴,是齐国有名的“乐师”。田乞为齐国大夫,先事齐景公,后为齐悼公之相。其在政期间,向民众收取赋税时,故意用小斗;而在向民众放贷时,却故意用大斗,暗行德政于民,收取民心。从此,田氏深得民众爱戴,“归之如流水”,田氏家族日益强盛。田(孙)书即孙武的祖父,在景公朝官至大夫,后因景公赐姓孙氏,改姓名为孙书。田(孙)书的儿子孙凭,即孙武的父亲,字起宗,在景公朝中为卿。田无宇、田(孙)书、孙凭,祖孙三代同在朝中为官,且地位显赫,权倾一时。孙武就出生在这样一个祖辈都精通军事的世袭贵族家庭里。

  辨正:孙书并不是田无宇的儿子,田无宇之子应为田书,西晋学者杜预在《左传》注释中将二人混为一人,造成大谬,若孙书为田书,那么田僖子田乞就是孙武的伯祖父,二人年龄应相差四十年左右,但二人的活动时期几乎一致,孙武率兵破楚之际,田乞连齐国执政权都尚未掌握,这与两人的辈分十分不合。

  以下内容引用自孙祖长《再论孙书并非陈书》

  “孙书伐莒在公元前523年,陈书战于艾陵在公元前484年,其间相距三十九年。如若孙书、陈书本为一人,也即是说,如若陈书伐莒时只有二十岁(按此当是挂帅统军征战的最低限度的年龄),则其参与艾陵之战时也将近六十岁矣。假若真情实属如此,那倒也还说得过去。可是据《史记·陈杞世家》所记,“厉公二年(前705)生子敬仲完”。如果确认孙武为陈氏之后,那麽,自公元前705年至公元512年的193年之间,陈完延续七代人的间隔年龄约为二十八岁(陈完——陈稺——陈闵——陈文子——陈桓子——陈书——孙武——孙?),则陈书应在二十八岁左右得孙武,其时应在公元前516年左右。然而公元前516年时,孙武已与成年伍员在吴地交游矣!

  只有重估陈书伐莒时约为五十岁,彼时已颇有名气的孙武约为二十二岁(此亦应为其奔吴交游的最低限度年龄),这样才能既符合孙武和伍员交往的年龄所需,又符合陈氏为孙武之先说的年龄所需。然而照此推论下去,陈书战于艾陵披挂上阵时竟得为九十岁之老翁!这当然是绝对不可能的!”

  再辩证:陈书并非田书。陈完到了齐国后早以改为田完。春秋战国时子孙后代早已改为田姓。后世才有称呼为陈。所以著与春秋时期的左传不可能以陈书称之。而史料里所载的皆是指孙武是田(孙)书之后,未写陈书。左传里的陈书与孙书本就不是同一个人。所以上文的活动时间推论并不成立。另一方面,孙书与田僖子都是田无宇的儿子,田无宇活动时间公元前546已任相国,与上文的另一时间推论并不矛盾。“而且公元前516年孙武是否在吴,无史可考。古代记载年代久远,孙子的记载更不详细。纠结几千年前的十几年几十年间的时间出入,并不足以作为证据来否定记载和历来学者所公认的。

  孙武出生的当天晚上,同在朝中为官的孙武的祖父孙书和父亲孙凭都赶回家中。全家上下自主人到仆人都沉浸在无比喜悦的氛围之中。孙书望着襁褓中的孙儿,真希望他快快长大,继承和发扬将门武业,报效国家。孙书决定给孙儿取名为“武”,孙凭完全赞同。武的字形由“止”“戈”两字组成,能止戈才是武。古兵书上说“武有七德”,即武力可以用来禁止强暴,消灭战争,保持强大,巩固功业,安定百姓,协和大众和丰富财物。孙书还给孙儿取了个字,叫“长卿”。“卿”在当时为朝中的大官,与大夫同列。孙书为齐大夫,孙凭为齐卿。他们希望孙儿将来也能像他们一样,在朝中为官,成为国家栋梁。

  事情果真像他们所希望的那样,随着孙武的长大,逐渐显现出对军事的爱好和特有的天赋。也许是自幼受到将门家庭的熏陶,孙武自幼聪慧睿智,机敏过人,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富有创见,而且特别尚武。每当孙书、孙凭自朝中回到家里,孙武总缠着他们,让他们给他讲故事。他特别喜欢听打仗的故事,而且百听不厌。时间一长,在一旁侍候孙武的奴仆、家丁也都学会了。于是,当祖父和父亲不在家时,孙武就缠着他们给他讲。

  除了听故事,孙武还有一个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尤其是兵书。孙家是一个祖祖辈辈都精通军事的贵族世家,家中收藏的兵书非常多。《黄帝兵书》、《太公兵法》、《风后渥奇经》、《易经卜兵》、《军志》、《军政》、《军礼》、《令典》、《周书》、《老子兵录》、《尚书兵纪》、《管子兵法》及上自黄帝、夏、商、周,下到春秋早、中期有关战争的许多竹简,塞满了阁楼。孙武就喜欢爬上阁楼,把写满字的竹简拿下来翻看。有不明白的问题就请教家聘的老师,甚至直接找祖父、父亲问个明白。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