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市场(求推荐和收藏)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这个苏长空果然跟老汤说的一样,看问题的方向相当的独特。”孟军一想到这,还真对苏长空来了兴趣,心中甚至在想,说不定自己的眼前的困境可以让苏长空换一个全新的角度给自己出一个主义。

  于是他说,“长空,你这想法果然很有创意,能不能再讲得具体一点?”

  “没什么具体的,其实就是想办法筹集资金,直接把运7短板先补齐了,不要一味的迎合客户,飞机下线了客户就算有意见,可是总比没有得用好吧!”苏长空笑道。

  “资金?短板?这个苏长空看得还挺准,只是这种已经十几年的僵局,自己真能打破吗?”孟军没想到苏长空居然看的如此之透。

  大家一下子陷入了沉默。

  孟军心中的关于运输机的僵局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国内资金有限,将重点放在了战斗机和轰炸机上面,像歼6,歼7,轰6,基本上是集中了整个航空工业的技术和资金,这一点是国力问题,即便是苏长空这个重生人世也不能解决。

  第二就是,50年代到70年代航空发动机工业的发展可以用日新月异来概括,运输机的动力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就已经从活塞,涡桨,涡喷,涡扇来了一个遍,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国内由于工业底子差,战斗机止步在涡扇,运输机自然更慢,停留在活塞发动机。

  以活塞发动机为动力的运输机运5在50年代末就以安-2为蓝本仿制成功,不过运5只有1.5吨的载重远远达不到空军的需要,于是与安-2相继引入的伊尔14就成为了新的研制对像,命名为运6。

  伊尔14依旧是以活塞发动机飞机为动力,载重翻了一倍,达到了3吨。运6项目启动的同年安24进入国内,安24载重达到了5吨,这一下运6的地位就尴尬了,不仅如此,次年以安24为蓝本的运7也启动了,此时运6这种载重相比运7小一半,而且还是使用活塞发动机的运输机的命运就注定了,2年后运6下马。

  可接下的运7命运也是相当的不顺,项目上马后四年第一架飞机就完成试飞,或许是这次从活塞发动机跳到涡桨发动机步子太大了,运7接下经历了16年的飞行测试,考虑到80年代中期才投入使用,算上最初4年开发时间整整用了近20年,这与运7的蓝本安24从设计到使用只用了5年的时间相比相差了4倍。

  这第三个原因就是飞机与用户之间的关系了,用户见引进安24的性能好就提出新的要求,工厂为了满足用户需要就不停的修改设计,这种结果就是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只能解决有无,而无法达到实用标准。

  大家都陷入了这种死胡同里,工厂拼命的解决各种问题,用户呢,又继续引进新飞机,结果就是安24的升级产品安26都进入国内了,运7依旧在试飞中。

  所以在苏长空看来,秦川飞机厂要想破局就得先把眼前的运7给搞定了,有了产品用户就算有想法,也得凑合用。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