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第一个战略闭环,金融农业与大明粮食储备局第2/2段
一些穿着皇家银行制服的人,把一些纸贴在上面。
上面有不少信息,例如大兴县田老爷家里有良田售卖,例如昌平县的张安家里有良田售卖……
不少人感觉新鲜,便前来围观来了。
关于最近北京城这种种怪相,大臣们都看在眼里,有不少大臣们心底还是不认可皇帝的这种玩法,怎么看都觉得不对劲。
有人甚至笑称银行今年绝对会完蛋,那些人来买田,根本只是图一时心血来潮。
一旦后面无力偿还银行的贷款,就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欠债效应。
说这种话的还有不少人。
例如钱龙锡就给崇祯奏疏一封,阐明目前“金融农业”的弊端,他认为农民根本拿不出钱来偿还。
半年之后,就会大动荡、大危机,到时候换不起钱,银行的钱收不回来,在银行存钱的老百姓就会觉得自己的钱也拿不出来了,就会产生民间恐慌。
很快,这种声音越来越大。
八月下旬,这种声音就开始在朝堂上占据主流。
并且开始影响所有人的人心。
甚至连陈子龙都感应到了这场看起来很顺利的事情背后的重重危机。
一旦真的爆发了,银行将会顷刻之间报废。
八月二十五日,就有不下一百位大臣奏疏,阐明了他们心中的担忧。
甚至一些新政派也开始忧虑重重起来。
但这种恐慌暂时还没有蔓延到民间,至少现在大家还是非常热情地去银行贷款买田的。
这些问题,崇祯知不知道?
他当然知道!
大明朝的金融规则就是他一手设计的,他能不知道其中的风险所在么?
金融最害怕的是坏账。
坏账产生的原因就是贷款人还不起钱了。
例如某人找银行贷款买田,但是因为粮食卖不出去,赚不到钱换钱,就会预期,按照规矩,超过两期未还,就要收回良田,并且上银行黑名单。
不仅如此,还要惩罚服徭役三个月,并且终身背债,这是为了防止有些故意钻空子的人到期了故意不偿还。
既然知道有这个风险,那为什么崇祯还要大肆推行下去这个“金融农业”?
当然是有原因的。
一、这样的确可以快速消化没钱买地的老百姓对良田的需求。
二、他有后手,也就是后面的准备工作。
什么准备工作?
朝廷收粮,减轻老百姓卖粮食的压力。
朝廷为什么要收粮?
因为在新军政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就是在各个州府建立中大小型粮仓,做战略储备。
就在八月二十六日这一天,崇祯宣布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成立大明粮食储备局!
这个大明粮食储备局现在暂时挂靠在农政院下面,归属宋应星来管理。
很快,一道政令下去,全国各地州府,必须开始兴建粮仓。
大臣们这才震撼地发现到,新军政的粮仓建设,竟然与“金融农业”有着莫大的联系!
这简直是不可思议,原来皇帝早就已经全盘规划好了,起初看似没有任何联系的银行,竟然与田产有了联系,后来又与粮食储备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