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第一三一章 婚期敲定第4/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西京国子监中,梅尧臣抄录完一篇文章,下意识地活动一下肩颈。等意识到自己这是被王雱洗脑说“长期伏案工作肩颈容易出毛病”才学的动作,梅尧臣停顿下来,看向桌上摆着的那支梅花。

  那是王雱跑来和他辞行时顺手折来的,压根没征求他的意见就寻了个瓶子摆他桌上,说了一通什么“梅性高洁,正合先生”之类的肉麻话,然后还塞他一袋子喜糖。

  梅尧臣的目光转到桌上那红通通的袋子上。

  送什么不好,送糖!

  这糖又甜又粘牙,谁要吃!

  ……

  王雱不晓得范仲淹他们在腹诽他什么,到了城外的驿亭时,他与他的小伙伴们会合了。小伙伴包括曹评、冯茂、李元东等等,反正能请着假的都被他给包圆了,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往京城而去。

  人多了便不会寂寞,一路上打猎吃火锅,登山寻新梅,热闹得不得了。曹评还捎了个刘高明同行,这厮一开始还对王雱有些敌意,后来玩开了也就放下过去那点小恩怨了。

  当然,刘高明对王雱带着的那把弓还是很有意见,那是他家千辛万苦寻来献给官家的好弓,一眨眼就被官家赐给了王雱!

  因此见王雱天天得瑟马上要娶亲,刘高明就忍不住堵一句:“有什么好得意的,我女儿都两岁了!”

  王雱瞅了眼刘高明的脸蛋儿,还不错,是张小白脸。他替刘高明女儿庆幸:“都说女儿随爹,虽说你没什么别的能耐,但是长得还不错,这大概算是你留给孩子的最大的财富了!”

  什么叫你没什么别的能耐?!

  若不是曹评拦着,怒气满槽的刘高明就要拉王雱下马单挑了。

  王雱还在那儿感慨:“你看看你,都当爹的人了,还这么不稳重,言传身教的道理你懂不?要给儿女树立良好的典范,你想他们孝顺,自己首先要孝顺;你想他们沉稳,自己首先要沉稳;你自己都这么毛糙,要是他们学了你可怎么办?”

  刘高明觉得自己总有一天会给王雱套个麻袋,把王雱往死里揍。

  闹闹腾腾走了数日,一行人终于见着了开封城巍峨高耸的城墙。

  年关将近,开封变得甚为热闹。王雱早叫人送了尺码和银钱到家中,让家中帮忙给他庞大的“伴郎团”做一身适合迎亲时穿的袍子,到时走街过巷显得更气派!

  前些天吴氏那边来信说都已准备停妥了,过完年就要迎亲,若是要改得紧着这几日改。王雱与曹评他们约定好试衣裳的日子,欢快地跑了。

  人都散了,刘高明酸溜溜地对曹评说:“没见过成个亲就这么得瑟的。”而且,怎么说也是一路同行,那么热闹的事怎么就不叫上他一嘴?虽说叫了他也铁定不会去帮忙迎亲,但,但那小子总该叫的!

  曹评仍是好脾气地道:“元泽乃至情至性之人,心中高兴了,自然想让所有人都晓得他要娶妻了。”

  刘高明想起王雱拿隐田威胁他时的模样,顿时觉得自己与曹评认得的王小状元是两个不同的人。不过只要王雱不来祸害他们,其实还是挺不错的。尤其是年底看账目的时候,他们都觉得王雱这人也不是那么差劲……

  刘高明决定了,去找狐朋狗友们给王雱送个礼,也甭送什么黄金白银的,俗气!要送,就送阵仗大点的,比如迎亲当天沿途给王雱放千响喜炮!

  刘高明他们有什么打算,王雱自然是不知道的,他溜达回家见了爹娘,又被小妹闹着去试穿喜服。

  这时代的喜服有规定制式,没多少变化的余地。以王雱的眼光来看,男人穿的喜服怎么做都是那么地平平无奇,还不如期待一下司马琰的喜服,那才是要看绣工看设计的!

  虽然心里在犯嘀咕,王雱还是很乐意满足小妹的要求,摩拳擦掌地准备去试穿喜服,还叮嘱他妹:“试穿可以,你得把我画下来,画得俊一点,过两天寻个机会带去给你琰姐姐,让她也看看!”

  小妹也跟着乐了起来,直把王雱往里推,让王雱快点换,自己则真的蹬蹬蹬跑回房找画笔和颜料去了。

  作者有话要说:

  王小雱:我要结婚了!!!!!

  今天的甜甜春!

  更了足足六千字!

  粗长!

  炫酷!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