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桃、李、兔子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南城西北角,紧靠县府衙门,一片砖木结构的房舍被几颗矮小桃树包围着,面对大街的青砖高墙开着一道大门,两侧站着两头石质瑞兽,抬头门匾两个苍劲有力大字“县学”。

  阳光透过屋檐下的大片方格小孔斜射进屋内,让堂屋里十分亮堂堂的,也照在一位先生与两位年轻学子身上。

  此时已经是学堂放学后,县学教谕刘绥先生留下自己的两个入室弟子宋启与黄天佑,有些话要对他们说。

  坐在堂屋首座上的刘绥穿着一身藏青色长袍,额头饱满,下巴留着三缕胡须,随和的对坐在右手边的两个学生说话。

  “今日叫你们来是有一件重要的事告知你等知道,不可外传,你们可以要记好了。”

  “是,先生。”两个学生同声答道。

  刘绥点点头,见两人慎重的表情,才放心说起来:“我们南镇学堂自开设以来一直努力教化附近有心向学的汉族子弟,已经略有微名,可惜出了南镇县范围便无人知晓,我甚是遗憾。”

  “但明年将有一次让我们学堂扬名的机会,可让全桂郡都知晓我刘绥的名声,你们可知道是何等大事情?”

  两个学生听了十分惊讶,这可是大事件,经不住脑中翻找最近的消息传说,却没有一点头绪。

  年岁稍大一些的学生宋启,先开口说话:“回禀先生,最近没听到家里长辈提起将有大事发生。”

  “回禀先生,我也未曾听到消息。”年纪较小的黄天佑跟着说。

  刘绥看着两人表情,知道他们没说谎,这才慢慢说来:“过完年开春之后,会有一位中原大儒从长安而来,到达我们南镇县城,我与这位大儒有些交情,到时会请他在县学盘桓几天。”

  大唐朝开国之后,唐皇李世民以儒学治国,广招有才学的儒家学士入长安开办学府,能被称为大儒的学者寥寥无几。

  想不到竟有如此大人物会来到南蛮之地,访问南镇县,两个学生十分不解的望着先生,期待能得到答案。

  低头喝口茶,轻咳一声,刘绥才继续说道:“这事情需要从贞观十年的一件事说起,记得那时刚开春没多久,当今唐皇陛下派遣一位崇佛的皇族亲王上西天拜佛求经,赐天下大阐都僧纲之职,口称“御弟圣僧”,遣一队御林军护送南下进入桂郡,筹划从我们南镇西部关卡出国境。

  想不到如此身份高贵的亲王竟然意外陨落,西行队伍出了柳州,未到南镇的路上,遇到山蛮暴乱袭击,无一人生还,后有上万蛮人参与造反,席卷整个桂郡。

  消息传回长安,唐皇陛下十分震怒,派遣三路五万大军进桂郡平息乱局,为御弟圣僧报仇,称为平南之战。这场战争经历一年多才结束,不知死了多少蛮族人口,也让不少我们汉族百姓流离失所。唉......”

  说到此处,刘先生忍不住停下来,仰天长叹,默默不语。

  宋启满脸愤愤不平,低声咒骂蛮人,他的家族宋家在蛮人暴乱中损失惨重,不得不躲入南镇寻求庇护,其中一个旁支全家上下二十多口人被蛮人屠灭,家财被被劫掠一空。

  坐在宋启旁边的黄天佑却是一脸平静,因当年负责护送西行队伍的是一队御林军和柳州县令派出的一百县兵,与破难军无关。

  而破难军在山蛮祸乱全桂郡时,以一军之力镇压南镇西部众多蛮族不敢动弹,又坚守南镇数月,保住无数百姓得意幸存,战后唐皇陛下颁布谕旨嘉奖破难军。

  当时黄天佑尚且年幼,未经历战事,听过很多老军述说昔日战况,内心很是骄傲,担心刺激同学宋启,只能低头不语,竖着耳朵听先生说往事。

  他第一次听到御弟圣僧的故事,暗暗记牢,待回去告诉爷爷和哥哥,又想起哥哥黄凛近日就会来县城探望他,不由得开心起来,控制不住脸上表情,嘴角微微露出点笑意。

  “天佑为何发笑?难道不为我等汉族遭次大难而悲伤?你心何忍。”忽然想起宋启的声音,责问黄天佑。

  刘绥先生也望过来,未说话,待黄天佑解释。

  黄天佑天性聪颖,心有急智,转念之间已想好应对话语,开口答道:“学生身为汉人自然痛恨作乱的蛮族野人,刚才想起我破难军的叔伯们以少胜多,力保南镇诸多百姓平安无事,打得那些蛮人大败,纷纷逃入山林不敢再犯。于是忍不住笑蛮人无知无畏,意图蚂蚁撼树,不知量力罢了。”

  “哼,蛮族野人死绝了最好。”宋启见师弟巧妙圆了自己的责难,十分不悦,但有老师在座看着,只好作罢。

  刘绥对黄天佑微微点头,很是满意学生的对答,他心里知道两人互有间隙,宋氏家族乃是从中原迁移过来,已在南镇县扎根聚居人口众多,宋启一向自恃清高,看不起军籍出身的师弟。

 &em过很多老军述说昔日战况,内心很是骄傲,担心刺激同学宋启,只能低头不语,竖着耳朵听先生说往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