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学堂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清晨,南镇县东西街,戎笔斋店铺后宅。

  一个瘦弱的少年推门走出房间,望了望外面天光,离学堂开课不到一个时辰。拿出书本打算在院子里复习功课,犹豫了一下,转身回去找出一把木剑,在院子里挥舞起来。

  似乎听到木剑划过空气的呼呼声,旁边厨房伸出一个头发斑白的中年汉子,看见是少年在练剑,又面无表情的缩回去。

  “小佑子,早饭放在桌上。.........累了就休息。”

  “好的,方伯。”

  黄天佑回想以前在老军寨里看叔叔伯伯们操练的样子,用力挥舞手里的木剑,嘴里发出“嘿~哈~”

  很快便满身大汗,衣服沁出斑点来,黄天佑不得不停下来,扶着柱子大口喘气,消耗太多体力让他感到一阵昏眩,坐到凳子上。

  中年汉子又伸出头来看一眼,露出一丝惋惜,没说什么,缩回厨房继续做事。

  静静地坐着等待体力恢复,黄天佑满脸沮丧,十分痛恨自己这具虚弱的身体,手里的木剑有三尺长却很轻巧,在成年人眼里只是一把玩具,而自己只拿得动这把玩具。

  寨子里叔伯们用的制式长剑有近三斤重,自己要双手使出全力才能抓起来,根本无法使用。如果是哥哥应该可以单手用剑耍出很多漂亮的剑招,为何同是亲兄弟,哥哥高大健壮,孔武有力,日后定是将才。

  自己只是一个文弱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唉.....

  听爷爷和其他叔伯们说过,自己小时候身体太弱,差点夭折,吃了很多补药才保住性命,在长辈们的努力拉扯下慢慢长大,底子先天不足,能活到现在已是万幸。

  自小生长在老军寨里,孩子们的父辈不是兵就是将,崇尚武力,强者为大的理念早已印在所有人灵魂里。

  破难军所有兵将都是记录在案的军籍户,爷爷当兵,老子当兵,儿子接过父辈兵器继续当兵,打仗吃粮是他们唯一的本事。

  孩子们从小知道他们长大后会上战场,用手里的刀枪拼前程,凭本事挣军功,好运的能升到校尉,甚至领军拜将。

  若是不幸战死,军主会抚养一家老小,让孩子长大继续当兵效力。

  只有负伤残疾的老兵才会分配土地落户为民,或是分派到其他产业里做事,家里的造纸坊和戎笔斋收留了十多个不能再上战场的叔伯。

  记得以前小时候经常有同龄的孩子欺负他,哥哥会立刻站出来保护弟弟,狠狠地揍那些坏孩子,就算打不过也要打。

  打过很多次后,慢慢的没人再敢欺负弱小的弟弟,大部分孩子都和强壮的哥哥交上朋友,有说有笑的玩在一起,只有强大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这是军户们的生存之道。

  一刻钟后,体力恢复了一些,黄天佑回到屋子里脱掉湿漉漉的衣服,擦干汗水,立刻感到了秋天的凉意,只有吊在脖子上的玉牌散发着丝丝暖意。

  握住玉牌放在眼前静静的看着,仿佛那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同样流动着温热的鲜血。

  “阿嚏~~”

  快手快脚穿上干衣服,去厨房吃早餐,上学时间到了,一定不能迟到。

  接近午时,学堂教室内,刘先生高坐在讲席上夸耀手里的一本发黄的手抄《论语》,那是汉朝时刘氏家族先祖在鲁郡求学,亲手抄写的二十篇文章版《论语》。

  先生一直认为家族传承的《论语》与其他地方流传的版本不同,乃是陬邑孔府圣人后裔奉读的正宗文章,其他地方流传的版本皆是不完整,或有后人编造之嫌疑。

  黄天佑挺直腰杆,保持标准礼仪,端坐在学案后面,认真望着先生,但心里早已魂飞天外去了。

  作为刘先生的入室弟子,他早已抄写三本二十篇文章版《论语》,一本留在身边学习用,另两本送回老军寨家里给哥哥和爷爷。自己对《论语》的熟读程度还没倒背如流,也算记住大部分文字,但能读懂的只有先生详细讲解过那八篇文章,仍需努力学习。

  而其他普通弟子便没有那么好的待遇,学一篇抄一篇,先背熟再等先生有空讲解,要是主动提问,不一定会得到解答。

  先生常说一句话“读书是靠天性的,多读多想才能悟出道理。”

  摇摇头,收束那飘到天际的魂魄,低头看着学案上的《乡党》,昨天下课时先生要求两个入室弟子必须先行背熟此篇文章,今天下午上课后要考核。

  知道自己并不比其他学生聪明,背熟一篇文章需要一至两天,黄天佑有些忐忑不安了,因为从昨晚到现在他只记住《乡党》中八成文字,背诵时有多处错漏,如何过得了关,要被先生责骂了。

  “咚~~咚~~”

&emsp或有后人编造之嫌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