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春来第1/2段
日月交替,季节转换,秋去冬来,春来冬又去,已是贞观十四年二月下旬,大唐帝国最南方的桂郡八成地区都被连绵不断的细雨笼罩。
各地的农田都种上各种新苗,偶尔有农人戴斗笠披蓑衣冒雨疏通沟渠里的积水,矮小的禾苗整齐插在泥地里,即要让它们喝饱又不能涝根。
南镇县下辖的汉族村寨在县令亲自督促下,已经完成春耕劳作,其他南部民族村寨也跟随汉族的脚步,将农作物都种到田地里。
现在是难得的农闲时刻,无论是汉族还是南部民族的人们都躲在家里休息,望着外面稀稀拉拉的雨水,期待四个月后能有个大丰收。
拉达山下,老军寨旁,黄家堂屋里,炭盆里燃烧着两三根竹木碳,腾腾的热气驱散屋中的湿气,让犯风湿关节病的黄文书感到舒服了很多。自从去年秋天开始服用钟道长开的温补汤剂,身体有了明显好转,熬过寒冷的冬天。
但潮湿的南风天气来临,他的腿脚又如同往年一样疼痛难忍,本来打算像去年一样卧床休息,现在幸好有祛湿止疼膏热敷,缓解很多痛苦,可以勉强站立和短暂行走。
此时爷孙两围着炭盆做着自己的事,黄文书写完一份书帖,放下笔来,几十年来习惯每日至少写一张白纸,否会感到浑身不舒服。看见坐在旁边看书的大孙子,黄文书忍不住想起那个在县学的小孙子,微微叹了一口气。
“小凛,下个月几时去县城?春节时小佑走得急,春天衣裳都没带几件,不知道他现在穿的什么衣服,会不会热出汗来。唉......”
黄凛抬起头看到爷爷望着他,便站起来一边给爷爷茶碗里加热水,一边回答:“小弟是腊月二十九回的家,正月初五那天走的,说要赶回去复习功课,初八去学堂给先生拜年。记得年前小弟就说过,过完年会有长安的大人物来南镇,在学堂中住,刘先生要求小弟和宋启两个入室弟子必须提前准备好课业,到时可以向那位请教。”
“哦,我不是责怪小佑在家住的时间少,只是......唉,你们都长大了,有自己的事情要做,他已经是个读书人,一切以学业为重,以后参加县考,郡考要拿名次的,说不定能去长安,在皇帝宫殿里考试,拿个状元回来。”
黄文书端着茶碗没有喝,双眼迷茫的望着门外的雨水,老人家总是容易原谅年轻人,希望他们能早日成家立业,前途广大。
但黄凛却有些不安,重新拿起书本来,却怎么也看不进,脑子里回想起小弟在家那几天的样子,有些不对头。
记得去年秋天黄凛去县城看望过小弟黄天佑后不久,小弟就托人带消息回来说学业紧张,下个月不回家。等到十一月时,还是没回来,黄凛想去县城看看,可惜被军寨里事情拖住,就没去成。
一直到腊月二十九那天,是在戎笔斋做事的方伯硬拖着小弟回家,当时方伯就向黄凛抱怨,说黄天佑在县里不是闷头读书,就是胡乱玩那柄木剑,很少与他们说话,性格变得很怪,仿佛变了一个人。而且在外面得罪了不少学堂里的同学,让人骂上门来,大吵大闹好几次。方伯管不了他,也不知道怎么管,眼看明天就是年三十,黄天佑一直拖拖拉拉不愿回家,干脆打他几巴掌,硬抓上运货的牛车,送回家里来交给爷爷管教。
爷爷和黄凛自己忙着造纸坊春节歇业放假的事,又接了寨子里一些事,忙到大年三十才得空回家。这时才注意到小弟一天到晚的就躲在西屋里看书,除了吃饭,几乎不出来。
黄凛作为哥哥几次想找弟弟聊天问他的近况,但都被小弟拒绝推掉,明显感到一股疏远的味道。原本和爷爷想的一样以为小弟是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想做的事,所以没放在心上。
但让黄凛感到不对劲的是小弟对爷爷的态度,以前小弟回来会第一时间去找爷爷问寒问暖,关心爷爷身体的病痛,让爷爷很开心。可是这个春节在家几天,黄天佑一次都没去爷爷房间里,除了日常见面叫一声,其他时间都很漠不关心。
想不出那里不对头,黄凛决心去县城里看看,是不是发生了不好的事,而且可以顺路去一趟杆洞寨。
“爷爷,你放心吧,小弟在县里住的很好,有方伯他们照顾,没事的。明天就找出小弟的薄衣服让坊里的货车捎过去。然后我打算过两天出去一趟,师爷交给我一件事要去县城,杆洞寨那边阿鹏兄弟也几次传话让我去,不知道有什么事。我都会走一遍,可能要七八天才回,有点担心您的身子。”
“没事,没事,你去你的,师爷交代的肯定都是重要事情,吃军粮,为军主办差,必须办好。”
“嗯,我知道。不在一些事,忙到大年三十才得空回家。这时才注意到小弟一天到晚的就躲在西屋里看书,除了吃饭,几乎不出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