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三月三 一第1/2段
从十万大山流出的红水河养育了土中大地西南的众多南部名族,其中就有侗族。
相传侗族先祖从十万大山里走出来时,有一头神牛保护着侗族先祖,他们一直走到这片红水河沿岸,水草最丰富的的地方才停下脚步,选择在此建造房屋定居下来,以捕猎动物和采集植物为生,养育出无数子孙后代。
几百年后,侗族各寨人们选择了一处靠近红水河的小平原作为每年祭祀先祖的吉祥之地,称之为祖地。
在略高的土包上竖起一根三丈多高的图腾柱,用的是百年以上粗大圆木,雕刻上各种不同的图案,寓意着不同的含义。
每年三月初三的日子,各家侗族村落都会派人来祖地举办祭祀大会,为图腾柱刷上一层层明亮的桐油。
清晨,天光刚蒙蒙亮,微蓝的天幕上只飘荡着几朵白云,远处射出的一丝金光照在云朵上,很是好看,今天会有一个好天气。
侗族祖地所在的小平原上已经热闹非凡,各家村寨派来祭祖的人已经搭建起几十个棚子,以图腾柱为中心,松散的围了个大圈。
以早晨第一缕阳光照射在图腾柱上,留在地面的阴影长度为界线,划出一个大圆圈范围,铺满碎石,留作祭祀活动的场地。
杆洞寨的头人垮杆颇正带着族人们在选好的草地上搭建属于本寨的棚子,他们昨晚半夜就到了,赶着四辆牛车来,车上装的是祭祀需要用到的各种物品,有一人合抱的木鼓,五只水牛角做的号角,三个小铜锣,一批祭品,够吃两天的食物和其他杂物。
垮杆颇拉着高大的黄凛帮忙,一起从牛车上卸下木鼓,本来想让儿子阿鹏帮忙的,可惜阿鹏力气不够,沉重的木鼓可是有几十斤重。
嘿哟,嘿哟,垮杆颇和黄凛小心的将木鼓抬入最大的草棚,放在预先铺好的草席上,安放平稳。
阿鹏抱着装有号角和铜锣的箩筐放在一旁,到时要一起用敲响。
另一个棚子里放着几个大箩筐,盖着大块红布,里面是准备供奉给先祖的祭品,各家村寨带来的祭品有不同也有相同,都是自己生产的。
后面一个棚子已经建起临时炉灶,娃姵带着几个妇女在为大伙准备早饭,她一边忙个不停,一边抱怨自己的女儿:“死丫头,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都不来帮忙,等我找到她,看我不打烂她的屁股。到处是人,跑丢了怎么办啊。”
“哈哈,你找阿侬啊,刚来就被你娘家村子过来的小表姐拉走,不知道去哪玩去了。”
“哦,当甲村来人了?他们在那边?”
旁边的妇女指着远处几个棚子,那边也有很多人在忙碌着,不时有小孩跑来跑去。
娃姵往当甲村那边望了望,想过去找女儿,顺便看自己父母来了没有,但不能放下手里活出去,毕竟自己是头人的妻子,要带着寨子里几个妇女负责一大堆事情。
叹了一口,娃姵打算忙完再过去吧,有一整天的时间,不急。
图腾柱下地面铺的碎石有三种颜色,由内而外分白红黑,都是附近山上挖出来的。
随着太阳逐渐升高,图腾柱的影子也在不断缩短,此时已经从在外圈的白色缩短到中间的红色。
四位长相不一的男子走到图腾柱下,他们都穿着正式的黑底蓝色花纹侗族服饰,其中三个男子抬着一面大铜鼓放在柱子下,第四个男子拿着一根大木头锤子,红布包裹着圆形锤头。
他们是侗族四家最大村寨的头人,独坡寨的头人叫木垛,是个精瘦中年汉子,除了传统侗族布衣服外,多几样兽皮的披肩、腰带、皮鞋等。他们寨子是以狩猎为生,性情彪悍,与山里野人见面就打,定期用野兽的肉和皮毛换取其他寨子的粮食。
当甲村的达捻赖年纪大一些头发已斑白,穿着比较朴素,就像一个不起眼的小老头。他们村附近都是土丘,种有大量果树和梯田稻谷,产量不错。
南山寨的雨卜比较壮实,嗓门却很大。寨子里养牛、种田、茶树、果树等都有,是最富裕的。
杆洞寨的垮杆颇头上有点白发,但脊背挺得很直,是四个村寨头人里最年轻的。最近发展最快的一家寨子,以种植稻谷和茶树,进山采药为主要收入来源,但垮杆颇很少炫耀与汉族的良好关系,一直闷声发财。
四个人中最有力气的雨卜举起木头锤子,一下一下的敲打铜鼓,缓慢而有力的“铛~铛~铛~”声扩散到整片祖地中,提醒所有侗族人们,祭祀就要开始。
周围热闹的声音顿时安静下来,各个村寨的人们向中间图腾柱围拢过去,人们都穿着黑底彩色纹路的服装,都是同一个民族侗族。
而在外围零散站立着许多围观的人群,穿着不同的服饰,与中间侗族的服饰有着明显不同,都是附近其他南部民族村寨来看热闹,其中也夹杂有不少汉族人,都翘首以盼,毫无区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