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篇 坐船去庙会第1/1段
——上庙(1)
01
小时候,有一件感觉特别有意思的事,就是上庙。
在饶阳老家我是否上过庙已完全没有印象,但我记得饶阳老家却不把参加庙会叫“上庙”,而叫“赶庙”。我觉着可能是因为庙会也卖农副产品,与集市有类似之处,而农村管去集市叫“赶集”,所以就管去庙会也叫“赶庙”了。
到保定后,听大孩子们念叨“上庙”,开始以为是去庙里烧香磕头,后来才知道他们是去买好玩儿的东西,去看好看的节目,听起来与农村的赶庙别无二致。
听大孩子们说,保定可上的庙有二月二的龙潭庙,有三月十五的刘守庙,而刘守庙规模更大,更热闹好玩。
虽然我曾有过一条从庙上买的盘龙鞭,但那是父亲买的,我自己则还没有过上庙的经历。
1956年春天,一些上了刘守庙的孩子又在胡同里吹嘘,什么看到戏法的啦,看到马戏啦,看到拉洋片的啦。还拿着从庙上买回的打仗玩的玩具炫耀,什么吕布的画戟啦,张飞的蛇矛啦,杨业的金刀啦,孙悟空、猪八戒的花脸啦。他们还鼓动我说,快去上庙吧,不然庙会就结束啦。
我听得心里那个痒痒,回家便嚷嚷着也要去上庙。母亲虽然答应了我,可总是一天拖一天。好不容易定了个日子,她又因有事儿变了卦。我气得大哭大闹,母亲怎么劝也不行,最后哭得昏天黑地,感觉是连自己的存在都不知道了。母亲也生了气,直到半个月的庙会结束都没带我去。
第二年三月十五的时候,我没有提出要求,母亲就主动提出带我去上庙,还说要坐船去。这让我兴奋异常,因为我除了想上庙,也想坐船。老家饶阳虽然经常发水,但我的奶奶家、姥爷家都没有船,我还没有坐过真的船。
上庙的日子终于到了。母亲带我走了很远的路,才到了一个叫南关的地方,我们要在那儿上船。
那儿有一座桥,桥下是一条河,听母亲说那座桥叫天水桥,那条河叫府河。府河里就有船,但它们与我想象的船差距太大了。我脑海里的船来自一种卷烟,卷烟的牌子记不得了,可以肯定不是保定三三烟厂后来出的那种巨轮牌卷烟,但包装上也画了一艘海轮。轮船上面有房子,感觉很大很大。可眼前的木船是太小了,上去20个人就能挤满。河里倒是有能拖拉好几条木船的机械“小火轮”,但它的个头也不大。
母亲没有带我上“小火轮”拖拉的船,而是上了人撑的船,船要靠人用大竹杆扎在河底推着往前走。船工将竹篙扎稳后,吃力地用脚蹬船,一步一步地移动,那船也就一点一点地前行,我感觉比走的还要慢。
船行了半个小时左右,我们才到了简陋的码头,终于可以上岸了。
离岸不远就是庙会。庙会上有卖香烛纸钱的,有卖药材的,还有卖农具、农副产品及日用品的。摊位一般是落地成摊,也有搭棚的,好像不多。庙会上到处都是人,脚下的土地儿已被踩出厚厚的浮土。各类卖东西的吆喝声,拥挤时的叫骂声,讨价还价的吵闹声,与弥漫在空气中的尘土和明晃晃的阳光,混合在一起,感觉就是一个乱。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