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篇 磨刀锔碗换壶底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锔盆儿师傅的担子,有一头是小柜子,柜子那一溜儿小抽屉里装着大小不一的锔子,他就用这些锔子把碗上的璺扒住。锔子的细腿要钉进碗里,但不能直接钉,要预先打个眼,据说打眼的那个钻头上面焊着金刚钻,要不怎么会有句老话“没有金钢钻儿,别揽瓷器活儿”呢?我亲眼看着锔匠在我的那个碗上用金钢钻打眼,再用一把很小的榔头把锔子钉进去,之后带着一排锔子的碗就又结结实实了。

  还有修伞的,吆喝起来是:“修理——雨旱——伞!”前四个字悠长,而“伞”字短促、结实。那时候还没有铁骨架的尼龙伞,都是油纸伞,就是《白蛇传》中许仙撑的那种伞。它的骨架是细竹条,伞面是棉纸刷桐油。修理时也围绕这两部分进行,开合不好了修骨架,一般是拆下坏的竹条换上新的。伞面损坏了则是用桐油粘一块棉纸,再刷上桐油。

  我们家也让他们修过伞,打了补丁之后开合就有些不自如了,也不美观。后来补过地方又裂开一道长缝,就没有再修。我看着上面的竹条好玩儿,就拆下来耍,拿着它又蹦又跳,东劈西刺,结果不小心刺到了妹妹,被母亲训斥一通。

  洋铁匠的吆喝声,也有固定的曲调,喊的是:“修理炉子——换壶底!”他们修理的主要是薄铁板、马口铁、薄铝板加工的产品,如铁皮炉子、烟囱、铁皮盆、铁皮壶、钢种(铝)锅、钢种壶。有的洋铁匠也补铸铁的东西,比如铸铁锅。

  那个时代不管什么玩意儿,坏了能修,人们都不会直接扔掉。铁锅、铁壶漏了要换底,昂贵的铝锅、铝壶漏了就更得换了,所以洋铁匠们的生意特别好。

  由于,他们修理的“白铁壶”以前叫“洋铁壶”,也有人叫他们“焊洋铁壶的”,又由于焊的时候要点小炉子,人们又叫他们“小炉匠”。他们最著名的代表是《智取威虎山》里的栾平。

  印象中,我们家的锅和壶都换过底,尤其是烧水壶要换多次,换一次就矮一点儿,直到母亲觉得再换就装不了多少水了,才舍得扔掉。

  现在,这些行当的师傅都很难见到了(近日竟然在小区里听到了“磨剪子来抢菜刀”的吆喝声)。社会需求越来越少,已没人愿意做他们的传人,他们的技艺就只能保留在文献中了。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