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团圆喜庆第4/4段
家家户户至少毎家储藏稻谷一千到三千斤不等。
农民很实在,穷怕饿怕了,一单粮食多余,第一就是贮存起来。
所以这年起,农村绝大多数人家,年年都贮存粮食。
吃存粮这个奇怪现象,一直持续了近二十年,让一峰百思不解,这也是后话。
第二吃香的是脚踏打稻机。
它的出现,一下子替代了传统打稻的稻桶。让稻桶变成了真正的贮存稻谷的桶,退出了它上千年的历史地位。
时光象曹娥江水一样,永不停止,川流不息??
三个结拜成兄弟的毛头小孩,终于慢慢长大成人。
老大郑强龙,高中毕业后,家里的田畈作业,根本要不了那么多人,就听娘安排,去学泥水匠。
这两年,吃饱已经远远有余,农村里造房子的好象刮起一股风。
泥水木匠就成了最紧俏最吃香的行业。几乎所有农村小伙,都是这两个行业的跟风者。
结拜兄弟中的老二不赌也一样,放牛队解散后,突然削职为民,没有几个手下再来听从自己号令。
打不过老三,他们就避着他,让老三说不出的恼火。
与白沙等外面几个村里的青少年,打了几场架,却变成了朋友。
和唐巧巧早已两情相悦,却也没了激情。
李和寿见他整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怕这样下去不行,就先让他去一山那里学木匠。却被他大师兄长,大师兄短的叫着,一点没有做学徒的样。
就又托人作保的,到马泉岙村一个很严厉的泥水师傅,叫徐天豪的那里学泥水匠。
徐天豪造房子,远近有名。
已有几个小伙子,泥水活技术别人处学了一些,在他那里过过堂,他是过堂师父。
一般来说,半路来过堂的,其实半师半友。但这个徐天豪,却对过堂的徒弟,也出格的严。邻近各村很有名,以致于没有人敢去做他的学徒。
李和寿听说,却早有心想把老三投他门下。
刚开始见老三喜欢木匠活,碍于布钢面子,就让老三跟一山学木匠。
见没多久,太不成样,就决定改投到天豪师傅门下学泥水工活。
和寿知道天豪师傅从没正经八百带过徒。
更知道自己三儿子是块三角石头,好弄起来命都可双手奉上;难讲起来,一言不合,拳脚奉陪。
但知道老三讲义气,懂得尊敬师长。所以,特别地为他,在拜徐天豪做师父时,办了三桌酒。
正式三跪六拜再敬茶,仪式隆重而正规。
从此,不赌正式有了师父。
三结拜中的老小一峰,已经十六岁,在三界中学读高一。和老四两个,每个星期五下午放学回家,星期天下午回到学校。
学校生活多彩却枯燥,新鲜而乏味。
就读高中时,一峰对文学方面,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有浓厚的兴趣。对唐诗宋词,更是情有独钟;而对中国古代的历史变迁,也深深入迷。
他慢慢地知道,自己的家乡车骑山,曾经出过举世闻名的人物,曾经有过无比辉煌的岁月。
这时季,相对而言,除了饭已可以吃饱外,其它东西虽突然多了很多,但农村还是普遍贫困。
东西虽多,却要钱去买,这时候老百姓的钱,要造房子。子女都多,而且都快长大成人。
光荣妈妈的结果,终于导致儿女成家立业的巨大负担。
吃饱就须穿暖,就要住得舒服,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既然迈出了第一脚,第二步想都不必想,肯定要跟上。
人的欲望和社会的进步,跟读文章一样,它是不能断章取义的。
特定的时代,有特定的政策。特定的环境,有特定的幸福。
那个时代,先以吃饱穿暖为前提,相应的政策就围着这个前提转。而所谓的幸福,也就是吃饱穿暖。
一旦吃饱穿暖了,就慢慢的想要住得舒畅,穿得考究……
人心不知足,社会才进步。
李和英却很知足!
吃穿已经不愁,娘亲已经找到。
小时候的苦,此时回忆,却变成浓浓的的香甜。
她是大上海的女性,晚年退休,住在乡下娘身边,侍奉娘一日三餐,已是她最大的幸福。
老太太在女儿的悉心照料下,儿孙们个个孝敬孝顺,上海的女婿外甥们每逢节日,又定来拜望,日子过得和和美美。
她安享天年,直到92岁才去世。这是后话。
……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