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爱起名的大郎第3/3段
二街最为繁华。
是阳谷县的商业街,县衙在二街中间。
西门家的生药铺,就在县衙斜对面,是祖传的铺子。
三街最是宽敞而且清静,住户们非富即贵。
县学学堂,就在三街上,属于真正的学区房。
据说,以前的阳谷县太爷姓谢讳名三竹。
是一个神童。
县太爷七岁启蒙,九岁就考进了家乡的县学。
十一岁童子试夺魁(不是皇帝针对神童那种童子试)。
十三岁便参加贡举,得州县进士科解元。
十九岁殿试得探花郎,端的了得!
后来谢三竹老爷,在翰林院任编修数年。遂外放至阳谷县,当了从七品正堂官。
像是比较重要的县,或者是辖区比较大,人口比较多的县,一般都由京朝官、幕职官来担任,也称为“知县事”。
而比较偏远或者比较小,人口也少的县,则由品阶比较低的文官来担任,这种叫做“县令”。
宋代知县、县令品级不一定,六品到从八品的都有。品级是品级,实职归实职。
这谢太爷,初次外放便是阳谷县正堂知县,由此可见,谢知县混的不差。
别看谢三竹谢知县年纪轻轻,却是治理地方的一把好手。
阳谷县原本民生凋敝,县城破旧。
常驻人口堪堪过万。
县太爷一上任,便走访民间、拜会乡贤,召集商贾探讨繁荣一方之道。
后来,县太爷提出了“以农固本、以工致富、以商兴县,发展教化带动房地产,振兴阳谷经济”的发展方针。
并发动自己的同窗好友,高薪请来知名大儒执教。在阳谷县,开办了大名鼎鼎的阳谷学院。
此举使得邻近州县的豪强大户人家,纷纷迁移户籍到阳谷县落户。
人来财聚。
更何况这些奔阳谷而来的人,不是地主就是富商。
立马让阳谷县在短短数年之间,经济一片繁荣。
百姓安居乐业,县城人口骤增,地皮价格飞涨。
人人有事做、个个有钱赚。
这才有了今日的兴盛局面。
只可惜,后来谢县太爷好像遇到了什么打击,变得愤世嫉俗起来。
乃至最后一生气,挂印弃官,扬帆出海而去,不知所踪。
只留下一段谒语:
孱弱大宋,
武备不修。
女真入关,
二帝成囚。
众人全当谢三竹疯了。
开什么玩笑,西夏都被煌煌大宋揍老实了。
我大宋哪里孱弱了?
女真?呸,不过是黑山白水间的野人、辽国的奴隶罢了,叩关?
他们穷的连一把菜刀都没有,叩头还差不多。
二帝,哈哈,谢太爷真疯了:天无二日,国无二君。
哪可能会同时有两位皇帝!
~~~~
疯子。
.
.
.各位兄台,西门庆这厢有礼了:
请兄台加入书架,不敢要自行车,贫僧不敢开口要推荐票。
请兄台你评论一下、打个卡,庆哥儿拜谢各位了!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