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居者有其屋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与媒体上一边倒的对高房价深恶痛绝不同,身居高位,且学过现代经济学的林鸿深知,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房价高涨有其必然性。

  首先,城市特别是核心城市的房价长期上涨,这是由于人口不断流入所导致的供需矛盾所致。

  随着经济发展,人口不断从农村向城市涌入,这使得对住房的需求处于持续增加之中。而城市的规模存在一个边际效率问题,不可能无限扩张。即便城市仍处于扩张期,建设城市的进度总是跟不上人口流入的速度。

  但真正制约居民用地的主要还是工业和商业等产业,道路和车站等城市交通,以及学校,医院,政府等公共部门,这些都是城市用地的大户。

  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城市绿化对土地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大。

  正是因为如此之多的土地需求方,这就决定了,在城市中真正能够用于居民居住的土地其实是不足的。

  一边是不断增加的需求,另一边是越来越有限的土地供给,房价长期上涨是一个必然的事情。

  除此以外,在工业化和城镇化阶段,房地产产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说,绝对算得上是支柱产业。

  只有不断扩张的房价,才能吸引民间资本持续进入房地产业。房地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通过卖地为政府筹措大笔的城市建设资金,而且房地产产业链长,对相关产业如建筑,建材,汽车,家电甚至是家居用品等的带动作用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基于此,联邦政府也在有意无意的促进房子价格的持续上涨。

  最后,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信用扩张,货币从长期来看一定是增加的,这反应到商品上,就是价格总体上总是上涨的,而房子的居住属性确保了其是最优秀的抗通胀资产。

  然而,凡事都过犹不及。

  房价上涨过快,必然产生过高的居住成本,不仅使得现有劳动力难以为继,对于城市的新鲜血液,那些不断涌入的新移民更是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长此以往,就伤及了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了。

  房价过快上涨,农民工在城市定居成本高企,无法转变为城市市民,正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林鸿读遍地球各国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相关论著,最终找到了一条均衡发展的道路。既可以满足联邦建设的需求,又可以解决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新移民的定居落户的问题。.

  这就是代号“居者有其屋”的计划。

  “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是“居者有其屋”计划的核心要领,也是林鸿解决城市房价上涨过快,农民工难以真正成为城市居民的重要举措。

  具体来说,联邦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要坚持“公平和效率”并举的原则。

  落实到房子问题,这一原则就转换为“中高端房子商品化,中低端房子配给制”。

  房屋是城市居民的生活必须品,这就决定了它既有商品属性又有公益属性。

  房子实施全部配给制,不利于房地产业的发展,最终对经济的发展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但如若对房子实施全部商品化,最终会导致居住成本过高,这也不利于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

  “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所提出来的解决方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