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白阿线与大石寨第1/1段
列车到达北京站时,已是夜晚。感觉停了很长一段时间,列车才继续前进。
1969年8月23日傍晚,列车经过一整天运行到达了白城市。接兵组的人安排我们在此处下了火车。
据接兵的人说,白城市是吉林省的一个城市,是从东北进入内蒙的门户。从这里进入内蒙的铁路线叫白阿线。白城是白阿线的始发站,中蒙边界的阿尔山是其终点。我们将从这儿转乘去往阿尔山方向的列车,目的地是大石寨镇,那儿有我们兵团六师的转运站。
我们下车后没有出站,就在昏暗的站台上等待所要转乘的列车。
由于没有出站,又在黑夜,站外的情况一点儿都没有看到,据说白城市是个县级市,不很大。
等得时间不长,我们所要转乘的列车就到了。上车后发现,这是一种老式列车。车上没有当时普通列车的那种绿色人造革面儿的靠椅,而是陈旧的又低又窄的木板靠椅。这种靠椅类似公园里那种室外靠椅,用木板条作为椅面和靠背面。木板条与木板条之间,有很大的空隙,人坐在上面很不舒适。车厢饰面、地面及小桌也很破旧。车窗很小,玻璃几乎都不能打开——可能永远也用不着打开,因为在酷热的8月,我们上车后都没有感到热意。车顶很低,几乎触手可及。车灯还是白炽灯,不知是瓦数太低,还数量太少,车厢一片昏暗,像进入了农村的土房。
和我们一起上车的旅客几乎都是当地的农牧民,穿的衣服都脏兮兮的,大多还携带着大小不一的鼓鼓囊囊的口袋。上车后,我们就和这些脏兮兮的旅客及各色口袋挤在了一起。
列车开动了,风不知从何处钻了进来,冷飕飕的。
我们很快就都有了座位,因为当地的旅客多是短途旅客,列车开出不久,就有一些人在停靠的小站下车。不过还没有等我们坐稳,又有一些同样的旅客涌上了车。
之后,我发现几乎所有小站都重复着这一幕——一批“大袋小袋”涌下去,又一批“大袋小袋”涌上来。看上去,他们都是做生意的。后来得知,这些人虽然做的生意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都不买车票。白阿线因此有了另外一个恰如其分的名字——白拉线。到现在我也不知那些小站当时是否有人在深夜里卖票和剪票。
大约是在过了午夜之后,列车到达大石寨车站。接兵组的人招呼我们下了车。不知为什么车站没有电灯,漆黑一片。我们摸黑走出车站,发现站外依然一片漆黑,整个小镇没有一处路灯。从脚下的感觉看,好像连平整的路也没有。
好在那天天气晴朗,星星格外明亮,加之有铁路的信号灯发出的微光,我们可以大致感觉周围的情况。
接兵组的人招呼我们跟着他走。我随着人流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进了一个大院,听别人说这里是兵团六师的转运站。
在院里等了大约有一个小时,我们才被领进了一个很大的仓库。
黑暗中我听到蘭政委在高喊:“今晚就在这里过夜。下来再安排大家乘汽车到各团。”人们一阵骚动。
“同志们,兵团刚刚组建,各项建设还没有开始,眼下的条件确实艰苦。不过,条件很快就会改善的,因为我们来了。我们干什么来了,我们就是来搞建设,来改变艰苦的条件的。所以,我们就要准备先吃苦,先苦后甜吗!***教导我们说,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眼下这点儿困难绝对吓不倒我们兵团战士。对不对?大家就地休息吧。”听到人们不满,蘭政委赶紧做工作。
蘭政委走了,大家个想个的休息之法。有铺上自带雨衣的,有从外边找来施工用的草袋草帘的,也有搬来砖头的,大家或坐或靠或躺,凑合着度过了到达兵团后的第一夜。
天亮以后,我发现转运站挺大,院里还有其它房子,应该是安排兵团过往人员住宿的。可能昨晚一下子来的人太多了,住不下,才安排在了仓库。
我又出去观察了一下这个叫大石寨的小镇。视线所及,看不到像样的房子,看不到像样的街道。家家户户是土房土院土墙头,连院门都没有。见到带砖的房,那一定是个什么单位。周围有些不高的石头山,近得就像村寨的高墙。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