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两口机井喷清泉第1/1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生产队的井是新中国成立前遗留下来的。

  井是用蓝砖圈起来,直径有两米左右,深度有四五米,靠地下渗出的水。小户人家一天担两担水,大户人家担三担水就足够吃饭、洗衣。生产队二十几户人家同吃一井水,不论刮风下雨、大雪纷飞都得跑一百多米来到井上担水。每家每户都有一个“污水盆”,洗碗筷的水舍不得倒掉,就倒在污水盆里准备下次再洗碗筷。

  生产队有一百八十二亩耕地,坐落在村南村北。每块地里有这样的一口井。干旱时候就组织全体社员担水抗旱。在大井口周围站三个强壮劳力负责从井里打水,一桶桶水打出来后就倒在担水的“尿罐”里,然后把水担到地里,一碗一碗把水浇到每棵玉米根部。

  耀卿就是在井边打水的其中一个。三个人尽管挥汗如雨,但仍然精神抖擞地打水、打水.....

  干旱时期,各个生产队都在担水浇秋。单靠地下渗出的水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抗早的需要。吸取了缺水的教训,生产队干部研究商量趁还有钱,决定在两个井的基础上打机井(就是在井里下根二十几米的竹竿,实际竹竿是用柳木板条箍起来直径有二十公分的管子,用来引出地下水)。

  人民公社有水利专业队,江辉队长请来了技术员张新超,他人高马大,身体强壮,两眼炯炯有神,看起来是个很有实力的技术员。在他的指导下便开始了打机井。

  在村北的老井上用木杆搭起架子。在架子上面绑一根长木料作弓背,一条钢丝绳作弓弦,下面吊一根直径二十公分的钢管子(锥)。井口用木板盖好,离地一米左右固定一个两米长的十字架,四个社员有节奏一上一下地往下按,按下去以后,利用弓弦的弹力又把锥提起来,这样用锥冲击井下的泥层、沙层、石层.....

  架子上面还固定有一个直径三米多圆形“大狂”,用钢筋连接周围的木板。等到钢锥打进几米的时候必须有三四个人上到大狂上像松鼠蹬圈一样提起钢锥,把里面的泥沙清洗后,再蹬倒狂,把锥放入原来的眼中,然后用脚一进一退地蹬狂带动钢锥一上一下地冲击......

  齐心合力干了半个月的时间,技术员看到从下面提出的小石子油光发亮就说:“好啦!这一层水好,可以下“竹竿”了!”

  二十米的“竹竿”顺利地探到地下,全体干群围在井边,看到地下水从竹竿眼里喷出了浪花而欢欣鼓舞。因为再也不用担水浇地了。在机井装上解放式水车,套上牲畜哗啦啦的水就可以流到地里,只用一个人改水灌溉就可以了。

  完成了北地的机井改造,生产队还有一些钱,经干部社员商量:趁热打铁,干脆把南地的老井也下竹竿。说干就干,轻车熟路没有多长时间南地的井也冒出了清泉.....

  生产队召开了全体杜员大会,统一了思想:维续把副业搞好,以副养农,农业才有出路。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