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第4/4段
“梁茂卿!你也说说,朕要真的推翻,文信侯李子风能不能做上这个尚书令的位置,还是你觉得朕糊涂了要将这军政财政都交给李府?朕不糊涂,朕就问你李子风有没有这个能力!”
三人跪地,闻言,梁茂卿与唐青山抬头正要回话,却不知谁先说,梁茂卿看了看隆庆帝想到适才隆庆帝说要听听后辈的意见,这才朝唐青山作势,示意他先回话,唐青山这才道:“北阳来犯,正值我江南起乱,赈灾江南时文信侯已经押走大部分钱粮,沿海之地的水患二皇子今年也替沿海百姓减免了赋税,如此以来我们就出不起北边将士的军需了,而此时武信侯又恰巧北上,臣以为确有必要召回武信侯。”
“你也同意召回李淳忠?”
“臣附议。”唐青山叩首道。
“梁老,你呢。”
梁茂卿想了想,才道:“臣亦附议钱大人。”
“好!你来说说,文信侯如何。”
梁茂卿回道:“文信侯此人,心机之重,京都恐无他人能出其左右。京都二十年,满朝上下无不以为此人羸弱无能,病弱不堪。然陛下不顾文武质疑,仍将文信侯派往岭南赈灾救济,这一去就打出了个京都病虎的称号。一个人能隐忍到如此程度,可见此人的心性坚韧到了何种地步才能隐忍这么多年。官场如战场,战场伏尸百万之场面,官场也不少见。想为官者,心机是必不可少的。文官之中多称其为病虎,但武将之中,鲜有人会这样叫他,而是底下谈论文信侯的武将都称他是大公子,与对之前文信侯未下江南时的态度是截然相反。可见这一趟江南,文信侯不止在文官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更在武将之中得到了威望。岭南之行,文信侯处事不惊,将两个县的百姓安置妥当,施粮分药,从他在岭南的措施来看,不失为一个父母官的榜样。赈灾救济的措施,其一安抚百姓,其二抢救农田,其三重修大堤。三件事齐头并进,一件不落的处理的妥妥当当,可见文信侯的才能与谋略。臣听闻文信侯回京都时两县百姓夹道相送,山呼青天老爷。前几日还听说文信侯途径岭南时如衣锦还乡,两县百姓无不欢呼,深得民心民意啊。但是陛下若真要将文信侯推到这个尚书令的位置,臣还是不愿意的。”
“哦?那你这可就有点矛盾了,既然文信侯有这般雄才大略,足以堪此大人,为何梁老还觉得朕不该将尚书苑的事交付于他?”
“军政财政在其一,百官难以服众在其二。虽说钱大人的法子有些偏激,但也确实有效,眼下若陛下与侯府翻脸,文官势必也与侯府撕破嘴脸,文信侯靠着武力威逼陛下上位,也在情理之中。如此一来文信侯顺利接受了尚书苑的差事是不假,但是这条路就不那么好走了。其三,镇北侯手握大军,老侯爷李权握着北阳的谍网,试想一下,若侯府这祖孙三人联手勾结北阳,我大夏岂不是如囊中之物,北阳取我无异于探囊取物?臣虽无能,亦不会将社稷之安危至于累卵倒悬之际。陛下可曾记得谍网最后传回来的消息?这个人难道就不能是侯府的人吗?难道我三省六部有嫌疑,侯府的人就没有吗?臣之所以阻挠陛下,无非是顾及大夏社稷之安危,陛下若觉得老臣有罪,臣认了便是。若陛下以此来撤了老臣的在中书省的职位,臣万死难从矣。”梁茂卿说罢,颤颤巍巍地跪了下去,自古以来,军财绝不能交付一人之手,隆庆帝敢做,梁茂卿就敢死柬。话撂在这,隆庆帝左右为难,倒是起居太监上前扶着梁茂卿站起来。
“梁老先别急,倒不如听听陛下是怎样的想法。”起居太监扶起梁茂卿对他说道,梁茂卿抹了抹两眼的老泪,朝隆庆帝作揖问道:“陛下一意要将尚书苑的重任交给文信侯,老臣不明所以,还请陛下明示。”
“梁爱卿在位也有十余年了,在京都做官也有三十载了吧。二十年前朕登基的第四年,侯府的大公子出生,梁爱卿可还记得那晚发生了什么事?”
“老臣时任中书侍郎之职,侯府大公子出世之事臣略有耳闻。听当时太医院首席庞远洋说李公子出生时,脉搏虚弱,呼吸无力,疑似中毒之症。当夜太医院数名太医赶到李府,后来又传出世子只不过时感染了风寒,已无大碍。不知陛下为何询问此事?”
隆庆帝挽起衣袖,手臂上有一串伤疤,那是被烫伤的伤疤,拇指大小的伤疤布满整条手臂,密密麻麻恐怖至极。梁茂卿见到那伤疤,悲道:“陛下怎么会受这些伤?”
隆庆帝永远也忘不了这些伤疤,这是掌香大监一个一个烙在他胳膊上的,也是最后能救他一命的伤疤。若非掌香大监,隆庆帝也是个活不过二十四岁的人。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