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第2/3段
唐青山笑了笑,说道:“黄荣佳这个小辈却是不错。唐某雪藏了这位后生这么多年还是逃不过梁老的眼睛。黄荣佳秉性纯良嫉恶如仇,说起来这个小辈与李家还有些渊源,是军中大将黄志远的小孙子。”
“这也是你把人藏着掖着的原因吧?毕竟与侯府有点牵连的人,都是满朝文官的眼中钉。”梁茂卿也笑了笑。
“其实六部最难办的还是礼部,礼部一直由徐汝臻兼差,他是太子太傅也是礼部当差。每三年的科举也是此人主考,算起来这朝上不少官员都算是他的门生,若想从他们口中抢这块肉,估计要费不少的力气,毕竟徐汝臻为人谨慎,这些年兼着礼部的差事也没有什么过错。再加上东宫从中周旋,他这个礼部尚书是越做越稳,每年考官上供的钱财,也早就将徐汝臻养的够肥了。一下子让他丢掉这块肉恐怕还要得罪东宫这边,太子是他的学生,无论怎样,在面子上太子都要顾全这个情谊。”钱文升言道。
礼部每年还主持年底的祭典,还有其他典礼也是由礼部主持,如此一来,这中间的油水可见一斑。
“徐汝臻这个人,谨慎是不错,但是胆小怕事也是一个突破点。陛下说今年徐汝臻南下接着收税的口,处理了两个人,这个可作为一个突破口,让徐汝臻松了这个口子,事情就好办许多了。武信侯离京时,下了一个套子,明面上是陛下作主保了他,实则是觊觎他身后的势力。如今想来,徐龙祥在太学府上的事也可以拿出来做点文章了。”唐青山分析道,隆庆帝点了点头,办这些事还是得这些文人,文人对付文人,有得是下流的办法。
“吏部呢?吏部这些年来一直洪承绶当差,去年年底,朕借故将吏部交给洪武,今年入秋朕又找了个借口还给了洪承绶,朕始终找不到借口将吏部的权利从洪家这父子手中夺回来,三位爱卿可有法子?”
“吏部的事,确实有点疾手,洪承绶这个位置今年确实要换换了。仗着吏部的权利把江南弄得乌烟瘴气,甚至出现了买官卖官的荒唐事,无能之辈只要出的钱财足够就能混个官儿来当,这样的人做了官也是鱼肉百姓之人。洪承绶留不得,要除掉也是要费不少的力气。洪老年迈,他的事好办,洪承绶却正值盛年,棘手不说,还要服人。”
“既如此,何不干脆一点,每年官员的多多少少都是吏部任职罢免,我们就从这些官员下手,有一两个牵扯到吏部的也不为过,牵扯到吏部,那这个吏部尚书受到些牵连也在情理,既能服人也不算太棘手了。”唐青山说道。
“朕觉得可行。前些日子江南的探子回报,合浦郡有个洪承绶小妾的娘家,就是被朕的二儿子满门抄斩的那户,还有个余孽正四处翻案说朕的儿子滥杀无辜,朕的探子不敢自作主张便留下了此人朕觉得或许此人还有些用处就暗中让人盯着,不能让他死了剩下的就随他去了。现在看来留下此人总是没有错的,击倒洪承绶可以从江南开始,就从此人开始。”
“至于兵部,这位置还事由唐爱卿坐着吧,那位小后生朕也关注了,甚是不错!就剩下户部、吏部、礼部了。这三部若是撤了这几个人该由谁去接手为好呢?”
“户部要从尚书省脱离,就要重新另择他人,但是陛下将文信侯推上这个位置就是想将财政交给他,老臣觉得这户部还是尚书苑的人兼着为好。做这个差的人是忠是奸、是善是恶都影响着整个官场,以文信侯此次南下来看,确实是个忠善之人,敢为民请命替民伸冤是个好官。但是陛下也说了文信侯身中剧毒,可有想过,几年后文信侯薨天之后,又该如何?几年一换,岂不令大夏朝局动荡不安?”梁茂卿终于在这件事松了一口,他说这话意思也明确,即便文信侯上位,过两年也活到了头,他一死,这尚书苑的位置悬着,还有谁能顶上,这又是一个问题。
隆庆帝喜道:“梁老,你若肯松这个口,朕就有法子让文信侯长命百岁!侯府之忠贞朕也说的明白,若是梁老还不肯松这个口,大夏社稷现下就要岌岌可危了。北阳来犯,镇北侯打着苦战,武信侯又身陷敌方。最新消息,老侯爷李权身陷囹圄,武信侯想办法营救,武信侯亲自来信让朕稳定后方,不能影响北边的战事,朕也几个晚上睡不好觉了。”说到最后,隆庆帝脸上黯然失色,老侯爷被捕之事,北阳一定会用来作文章,侯府的人自己稳住了,可这满朝上下,就要靠他去稳住了。
三人闻言,俱是大惊,即使侯府在京官之中犹如毒瘤,但是老侯爷的功绩是有目共睹,是大夏两代君王稳定江山,震慑朝纲的基石,一人领着百骑破十六诸侯,是天些文人,文人对付文人,有得是下流的办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