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杨阁部力拙失人心。第2/2段
由于杨嗣昌生前积怨过多,其死后亦不得安宁。不少官吏继续上书,要求追究杨嗣昌“灭贼逾期”的责任。崇祯帝力排众议,降下圣旨,诏曰:“故辅嗣昌奉命督剿,无城守专责,乃诈城夜袭之。檄严饬再三,地方若罔闻之。及违制陷城,专罪督辅,非通论。且临戎二载,屢著捷功。尽瘁殒身,勤劳难泯。”不仅免于治罪,而且加封太子太傅,并赐祭一坛,令其归葬于家乡武陵。
胡伏虎扶杨嗣昌灵柩回到武陵。杨的三个儿子山松、山梓、山槂率众亲友出城一百里迎接父亲灵柩的到来。朝廷的顶梁柱倒了,杨家的顶梁柱也倒了。杨嗣昌平时对儿子们要求极严。杨山松他们三兄弟都二三十岁了,可还是布衣之身。杨嗣昌没有利用手中职权,为儿子们谋取功名前程。杨家也没有积聚金银财宝等浮财,只有一些田舍。尽管这样,儿子们不怪父亲。他们为有一个鞠躬尽瘁、两袖清风的父亲而骄傲。武陵城外,又添了一千多座新坟。坟里埋的都是这两年跟随杨督师和胡副将剿贼而牺牲的常德子弟兵。一边是黑发人送白发人,一边又是白发人送黑发人。此情景,甚是凄凄惨惨、悲悲切切。
这时,朝廷中的阉党和东林党人暗中串联,准备抗旨弹劾杨嗣昌。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胡伏虎和杨嗣昌的三个儿子山松、山梓、山槂及其家人,根本不敢把杨嗣昌的遗体在家乡武陵县安葬,打算依嘱葬其于常德府龙阳县。那么,究竟葬在哪里好呢?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在杨嗣昌所有的亲属中,权势最大、关系最密切者,莫过于龙阳人袁鲸。袁鲸是杨山松的岳父,字石麟,龙阳(进汉寿)人。万历己未(1619)进士。初授丹阳县令,后擢南台御史。为首弹劾贪官吏部尚书王绍徽、都御史齐应甲,官场风气为之一振,时人莫不景仰。崇祯初年,破格晋升为翰林院掌院学士。后任陕西提学使,擢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为官清廉,颇有政声。杨氏家族认为,把杨嗣昌安葬在袁鲸的祖山是较为安全的。
袁鲸的祖山在龙阳县兔子哨,今属沅江市新湾镇丽园村月形组。这里是洞庭湖西南部赤山岛最南面的一个山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叫杨阁老公社蠡园大队月形山小队。整个山头好象一个半圆形的岛屿,从上到下象半边月亮弯着伸向湖中。与从下而上的半圆形湖汊形成一个“太极圈”似的独特地形。古时候森林茂密,山上有七棵高大的樟树。最后,杨嗣昌的陵墓就在建在这七棵大树中间。当地人称为“七星伴月”。这里毗邻洞庭湖的水路要道,是长沙往常德的水路必经之地。过往船只远远就看到七棵参天大树,行船人以大树为标志,好象用手对着大树作揖打拱。每逢傍晚来临或刮风下雨,过往船只必须到月形山下的湖汊过夜,船上灯火点点,俗称“日有千人打拱,夜有万盏明灯”,的确是一块风水宝地。胡伏虎从此无意戎马仕途,自愿在赤山岛结庐为杨大人守墓。为掩人耳目,胡改姓宋,因曾带过兵,人称宋百户。自从杨嗣昌葬在这里以后,山下的天然湖汊就成了理想的避风港湾,停靠的船只越来越多,湖汊的右岸逐步形成了一个集镇,取名“杨阁老镇”。
胡伏虎有一个快二十岁的儿子,叫胡孔征。胡孔征既不爱学文又不喜习武,而热心于买卖经商和求田问舍。胡伏虎心灰意冷,身与心都随杨大人去了。胡伯隆族长没法,只得独自带孙儿胡孔征一起生活。胡统虞举人是个仁意之人,有空就来胡族长家串门,一起说话解解闷。这样的日子,过的很快。转眼,又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