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宁为南鬼不为北王。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实际上,新建立的满清政权一开始也是没有太大的进取心的,因为他们不了解大顺与南明。当李自成北伐进取北京时,是汉人范文程主张清兵南下,趁机分一杯羹。凊兵占领北京后,摄政王多尔衮本人也没有对长期占据中原抱有太大的希望。但满清政权里又有一个汉人洪承畴。后金不了解大顺与南明,洪承畴却了解。为了自己所谓的前途,为了替他的新主子立功,洪承畴表现的非常积极。他积极出谋划策,先劝导多尔衮,让他定了谋取中原的决心,再在谋取河南、山东,攻占山西等事上献计献策,终于促成了现在这种对南明政权对大顺政权都极为不利的局面。

  以武力统一全国,是多尔衮定都北京后坚定不移的方针。然而,由于满族人口很少,所能提供的兵员有限,所以清军不可能在辽阔的中国腹地上同时在西面、东南两方面与敌手作战。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审时度势,在范文程的建议下,决定把攻击的锋芒首先指向农民军,后再安定东南之局。多尔衮的这一作战布置,确实高明,因为这可以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第一,可以看作是多尔衮宣称的得天下于“流贼”的军事布署;第二,清军便于集中主力各个击破敌人,避免东西两面同时作战,以取得政治军事上的主动。

  为了实现“次第定东南之局”的意图,六月一日,清廷颁布诏书。诏书宣称:“深痛尔明朝嫡胤无遗,势孤难立,用移我大清宅此北上,厉兵秣马,必歼丑类,以靖万邦。非有富天下之心,实为救中国之计,咨尔河北、河南、江淮诸勋旧大臣节铖将吏及布衣豪杰之怀忠慕义者,或世受国恩,或新臂主眷,或自矢从王,皆怀故国之悲,孰无雪耻之患,予皆不吝封爵,特予旌扬,其有不忘明室,辅立贤藩,戮立同心,共保江左者,理亦宜然,予不汝禁。但当通和讲好,不负本朝,彼怀继绝之思,以敦睦邻之谊。若国无成主,人怀二心,或假立愚弱,实肆跋扈之邪谋;或阳附本朝,阴行草窃之好安。斯皆民之蟊贼,国之寇雔。俟予克定三秦,即移师甫讨,殪彼鲸鲵,必无遗种。”

  这诏书,从表面上看,是清朝承认已建立一个南明弘光政权的存在是合理的,只是要求南北“通好讲和”,其实它已埋下了借口,然而清廷这暗伏杀机的诏书,竟给弘光朝廷起了麻痹作用。督师扬州的史可法自见了清廷的诏书后,马上给弘光帝上了一道奏疏,向弘光帝建议道:“陛下,我等目前最重要的,便是剿灭李自成那帮流寇了,既然清兵能够杀贼。那就是,为我们报仇,臣建议皇上能假以其义名,因其顺势,以国仇为重,与清兵尽释前嫌,借他们兵力之强而尽歼流贼,这也是今日我们不得已的办法,望皇上能慎重虑之。”

  当史可法的奏疏送到南京后,弘光帝也是欣喜异常。弘光帝以为这次可以借清兵之力而摧毁农民军,然后通过讨价还价同清方达成分疆而治的协议。于是弘光帝也少有地召见内阁大学士及府部各官,同他们商议如何同清廷作交易。

  王铎从文武班列中走出来,躬身说道:“陛下,北京已为满人所占,这京津一带看来已不能力我们所有,我们只好将河北割于他们。”

  朱由崧在龙榻上伸了伸懒腰,说道:“依朕之见,干脆就以西淮为界。”群臣听罢,均默不作声。

  高弘图犹豫片刻,上前说道:“陛下,山东百二山河,决不可弃,必不得已时,也只能当边界。”

  马士英说道:“那建州主年仅七岁,皇上可与其以叔侄之分称。”

  弘光帝一笑,没置可否。

  最后,弘光帝群臣议定,以割让山海关外土地;南北互市,许岁市不得超过十万,会见时不屈膝,不辱命为谈判的起点。群臣都公推兵部右侍郎兼都御史左懋第、太仆寺少卿马绍愉、总兵陈洪范为使臣。

  七月,弘光朝廷派遣左懋第、马绍愉、陈洪范三人为使者,带领三百人,携带白银十万两,黄金一千两,缎绢一万匹作为酬谢清廷出兵的礼物。另封吴三桂为蓟国公,犒赏银一万两的诰命。使团于十八日起程前往北京。使团之所以带上这么多贵重东西,是南明王朝犒劳给清廷和多尔衮的,感谢他们帮忙打跑了李自成,为他们报了仇。在北使之前左懋第曾经与同僚至交李清聊天,李清问他:“如果到时形势所迫,你会不会屈服?”左懋第态度坚决地回答:“宁为大明鬼也决不屈膝”。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左懋第带着北使使团出发了。一路上他心情复杂,这次北使十有八九是回不来的,他不怕死,只是内心仍然对新登基的弘光帝放心不下,弘光帝昏庸荒淫,追逐声色,置国事于不问。南明王朝下一步怎么发展?哪些地方该特别注意?路上他屡次上书陈述自己的想法。

  当使团到达淮安时,左懋第给弘光皇帝上了《辞阙效言疏》。左懋第在疏中主要申明以下几点:其一、奉劝弘光皇帝要把恢复祖宗江山一统天下放在首位,决不可以偏安江南相安自得;其二、对于北使议和,只能作为缓兵之计,而不能作为依恃;其三、为了一统大业,弘光皇帝要善于纳br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