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胡献征入北京国子监。第1/3段
胡献征一行到了京城,先去梁尚书府拜谒,并在此暂住。第二天,梁尚书指派得力门人带胡去进贤街的国子监熟悉情况并办理入学事宜。
北京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最高学府与教育管理机关。现北京国子监街(也称进贤街)除了国子监、孔庙、四座牌坊以外,还保留有下马石、火神庙等遗址。
北京国子监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分布着集贤门(大门)、太学门(二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东西两侧有四厅六堂,构成传统的对称格局,是我国现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办大学建筑。
孔庙是元、明、清三代祭祀至圣先师孔子的场所,就在国子监的隔壁。国子监和孔庙大门外东西约十几米处,成贤街北侧各立下马石碑一座。
现存的下马碑石刻为清朝遗物,高约4米,宽近1米。下为滚墩石碑座,碑阳、碑阴分别用满、汉、蒙、回、托忒、藏六种文字刻写“官员人等至此下马”。
在古时,为了表达对先师的崇敬之情,都在此下马、下轿,步入孔庙内祭祀。由此可见,自古以来祭祀孔子的礼仪是隆重、庄严的。
清代文人的仕途,一般是通过科举考试,凭自己的“满腹经纶”,由秀才经乡试而成为举人,由举人经会试而成为贡士,由贡士经殿试而成为进士,授为翰林,外放为官,飞黄腾达。这是文人们最好的出路。但是,还有一条出路,就是通过考试或捐纳,进入国子监,成为贡生或监生,然后授给官职。这也是清代文人的出路之一。贡监制度贯穿有清一代,国子监是清代最高学府,也是培养官僚后备人员的基地。因此有必要说明一下国子监生的几种类型。
国子监生是贡生和监生的统称,名目繁多,来源不一。据《清史稿》,国子监常设的贡监生名色,贡生有六种: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例贡;监生有四种:恩监、荫监、优监、例监。
要了解贡监生的生源,首先须从清代生员的等级说起。生员,即所谓“秀才”。生员可分为三等,一等为廪膳生员,简称廪生,每年领取白银(即“廪饩银”)四两;二等为增广生员,简称增生;三等为附学生员,简称附生。岁贡系由各省的府、州、县学及八旗官学,将资格最老的廪生,按享受廪饩银的年数为顺序依次“贡于王室”。因为是一个挨着一个的选送上去,所以又有“挨贡”之称。顺治二年(1645年),令各省推荐廪生入国子监深造,府学每年一名,州学三年二名,县学二年一名。各种贡生皆由学政确定。所谓学政,是管理一省教育的最高长官。学政每确定一名岁贡(正贡),同时要确定两名陪贡,一正二陪。正贡,即正式贡生;陪贡,即候补贡生。实行“一正二陪”是为了保证岁贡生的质量,如正贡素质较差,文理欠佳,则从陪贡中选取岁贡。两名陪贡也是不平等的,有一陪,有二陪。如正贡不行,则取一陪,如一陪又不行,才取二陪。岁贡是论资排辈,故多为年老衰朽者。蒲松龄就是到七十一岁(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才成为贡生(岁贡)的。
1、恩贡生,顾名思义,是因皇帝加恩而获贡生资格者。恩贡生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当皇帝视察国子监时,陪同的圣贤后裔生员准作恩贡。这种措施是尊孔崇儒政策的具体表现。另一种恩贡生是指由皇帝下诏,令该年的岁贡作为恩贡,陪贡(一陪)作为正贡,实际上是将该年的岁贡名额加倍。这种加恩是在遇有“喜事”(如皇帝登基、为皇太后祝寿)时实行。
2、拔贡生,是各种贡监生中素质最高、最受重视者。顺治元年(1644年)谕,各地推荐拔贡,每府学贡二人,州、县学各贡一人。雍正元年(1723年)又定每旗满洲、蒙古共二名,汉军一名,如拔贡文句不通顺,将该学政按渎职罪惩处。拔贡到京后要再考一次,又由于有了对学政的惩治办法,想徇情谋私的学政自然望而却步,因之也保证了拔贡生的质量。时人指出,举人、进士文句不通顺的很多,可是拔贡文句不通顺的却极少。拔贡一般是每十二年(遇酉年)举行一次。
3、副贡之制,始于顺治二年(1645年),“顺天府(即京师)乡试副榜五十五名,增,则取一陪,如一陪又不行,才取二陪。岁贡是论资排辈,故多为年老衰朽者。蒲松龄就是到七十一岁(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才成为贡生(岁贡)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