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众官游览二酉名山。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就在那“三龙朝圣”的脚下,酉溪南来,酉水西至,二酉山经亿万年来水流的切割,就像观音菩萨那坐下的莲台,别有一番妙极的风景。真是“不到二酉山,枉为文化人”。来到实地,方知这二酉山并非大酉、小酉二山,原来是二酉之水在此交汇,才造化出大自然的这般神奇。只见那酉溪、酉水汇入沅江的一面,二西山势微倾,延展出几分斜坡。这斜坡上生长着各色杂木,错落有致,层层叠叠,浓彩尽染,就像修剪过的一片园林,到了山脚便幻化出一小块半圆形的台地。

  当年遭遇楚王流放的屈原,满怀郁愤来到这里。他在这块狭小的台地上,燃起一堆熊熊的篝火,与渔父彻夜长谈。二酉山有幸提供给他们谈话的场地,守护两侧的蟠龙山和鳄龙山,由于山脚下湍流而出的酉水和酉溪,一边波浪大而一边波浪急,于是又被称之为沧山和浪山,二水交汇于二酉山前则常常显出一清一浊的现象。渔父唱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渔父》)二酉无言,但其自然奇观和渔父的叹喟给大诗人以惊醒,既然山有沧浪之别,水有清浊之分,人的本领就在顺乎自然,用积极的态度借助各种力量来重振楚国。于是,原“驾飞龙兮北征”(《湘君》),想尽快返回到楚王身边以拯救楚国,但才到达汩罗便听到楚亡的消息,他悲愤叹惋不已,投江殉国。为什么说沅陵是一部书?就因为屈原来此只是开了个头,后面的内容才是这部书的主体。

  从酉水码头登岸仰见一山门,上书“二酉名山”的横额,两边的楹联是“学富五车,书通二酉”。原来这句言极有学问的成语,便典出于此山。进得山门,登上又窄又陡的石阶,在千仞绝壁的栈道之上蛇行数百米,便来到古藏书处,亦即千古传颂的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二酉藏书洞”。

  瞧这二酉藏书洞,立于沅水之上悬崖绝壁之中,虽有背风向阳、不沾雨水且不易被发现的好处,但洞高不足于一身,宽不过数文,在今人看来藏书于此简直不可想象。然而,在那远古书简时代,初时结茅为屋,后则板木为房,加之秦前的珍贵典籍,包括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学问,就写在那一块一块的竹片上,把一片一片的竹块串起来,则成为一捆一捆的书。以至伏胜挑选出“非秦记”经典二千卷,竟然装了满满的五车。这些书简凝聚着中华文明的精髓与智慧,也浸透了竹制油质与墨香。它极为珍贵,但就怕火烧,古时朝代更迭,兵燹战火不断,把经典之作藏之深山古洞,实在是先人远见,中华文明得以千古承传之妙。

  伫立于二酉洞前,我遥想伏胜当年,冒着焚书坑儒的硝烟与血腥,一路上风餐露宿、担惊受怕,甚至经受住重重追杀与护卫,正义与邪恶的搏斗,不幸中的万幸将书偷出咸阳,取道终南山,进汉水,入长江,再从洞庭走沅水逆流而上,历尽千辛万苦、千难万险,终于将船停靠在二酉山下。然后,把船上的书简,再用绳索一捆一捆吊运安放到二酉洞内。伏胜的这一壮举,可谓是拯救了中华文明。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