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马鹞子王辅臣叛降无定。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自康熙十二年十二月至十五年四月,战乱不断扩大。吴三桂兵出云贵,进据湖南省的澧州、常德、岳州、长沙;清军则退驻湖北省的荆州、武昌、宜昌一带,但不敢渡江撄其锋。孙延龄叛于广西,罗森、郑蛟麟、吴之茂叛于四川,耿精忠叛于福建,台湾郑经渡海进兵福建漳州、泉州和广东潮州,提督王辅臣又叛于宁羌,击杀清陕西经略莫洛。四方震动,人心动摇。康熙帝欲亲征,经议政内大臣密议谏止。清军四处受敌,顾此失彼,毫无战绩。

  吴三桂的大军攻入了湖南溪州土司彭超龙的地盘。彭超龙不愿背叛满清朝廷,与吴军拼死作战。吴军兵强马壮,重炮强弩,一路胜仗。彭超龙不敌,丢城失地,本人及家属和大部分将士战死。只剩下千把兵士突围逃了出来。这千把残兵败将聚到二酉山龙书观,一定要彭云龙还俗,出山接任溪州土司一职,替彭超龙报仇雪恨,收复溪州土司的地盘。彭云龙只好下山,带领这千把人投靠沅州清军。清朝授予彭蟠(彭云龙)参将一职,带领这这千把人随清军作战。此时,此部清军无一次取胜,接连退守常德、荆州,直叫人憋气。

  吴三桂想以恢复明朝作幌子,用以收拾人心,但其背叛明朝的行为早已昭昭于人耳目,所以恢复明朝的旗帜并不能骗人。吴三桂不但得不到广大汉族人民的同情和支持,甚至连明朝尚存的遗老也无人出来理睬他。不过,吴三桂的发难,也鼓动起一次很大的反清浪潮。吴三桂军以破竹之势,由云、贵直冲湖南,长驱至岳州,湖南全省尽为占有。吴三桂又分军犯四川。四川提督郑蛟麟、巡抚罗森、总兵谭宏及吴之茂均降,四川全省皆下。于是,云南、贵州、湖南、四川四省尽入吴三桂之手。

  吴三桂兵锋甚锐,一时响应者四起,在福建有靖南王耿精忠,在广东有总兵刘进忠、平南王尚之信,在广西有将军孙延龄,在陕西有提督王辅臣,在湖北襄阳有总兵杨来嘉,在河南彰德有总兵蔡禄。这样一来,中国西南全部和东南沿海地区以及中原、西北一带,都骚动起来,战火弥漫十数省。

  吴三桂只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就以锐不可当之势,十几万大军出云贵占领湖南四川两省,饮马长江,四方响应。吴三桂志得意满,欲一鼓作气直捣幽燕。吴三桂向康熙皇帝发出讨伐檄文,要康熙做好滚回东北建州的准备。

  康熙皇帝和百官岂肯束手就擒,座以待毙。康熙在应付吴三桂这一挑战中,表现出他的雄才大略。他看出主要的叛变者是吴三桂,所以采取的对策是,集中主力打击吴三桂,决不给予可以进行妥协讲和的机会。而对其他的叛变者则大开招抚之门,只要肯降,不咎既往,以此来分化敌人,削弱吴三桂的羽翼,从而孤立吴三桂。康熙皇帝首先将居在北京的吴三桂长子应熊和长孙世霖处死,以震慑吴三桂一伙。吴三桂闻听此信息后,气的茶饭不思,吐血不止。

  在前线战场上,康熙皇帝把湖南作为军事进攻的重点,命勒尔锦等统领八旗主力大兵至荆州、武昌,正面抵住吴三桂,并进击湖南,又命岳乐由江西赴长沙,以夹攻湖南。此外,康熙皇帝又放手利用汉将汉兵来应付作战,使其充分发挥作用。

  吴三桂大军立即收住了攻势,不能渡江前进,只得转而在湖南采取守势,沿江布置防御工事,与清军对峙,结果势力不能出湖南一步。吴三桂大军长时间止步长江以南的宜都、公安和岳州等地。吴三桂欲与清廷划长江而治,淸廷不允许和谈。

  以吴三桂为首的反清阵营突质上是虚弱的,内部各派势力互相利用,矛盾重重,经不起持久的军事攻击与政治瓦解。康熙十五年(1676年),陕西的王辅臣和福建的耿精忠先后投降清朝。次年,广东的尚之信也投降于清。吴三桂大军局促于湖南四川云贵一隅之地,外援日削,而清岳乐之军已由江西进围长沙。吴三桂势力由此由盛转衰,在战略相持中失去了进取中原直捣幽燕的机会。

  王辅臣本姓李,河南人(又说山西大同人),少为宦官家奴,后参加农民起义,被王进朝收为义子,改姓王。有吕布之勇,别号马鹞子。清兵围大同时,辅臣乘黄骠马,冲锋陷阵,往来厮杀,如入无人之境。乃至清兵远望黄骠马驰骋奔突,便惊呼“马鹞子来了”,撒腿逃命。降清后,辅臣随英亲王阿济格入京都,被编入汉军正白旗。“都中满汉,无不以一识马鹞子为荣矣。”洪承畴经略黔滇收服明朝残部时,王辅臣为右营总兵,辖云南东部,驻曲靖府(今云南曲靖市)。后,洪承畴还朝,辅臣辖地遂隶属于平西王吴三桂。吴三桂爱王辅臣之英勇无敌,待之“有加于子侄”,“br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