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彭蟠苦战收复辰州。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吴应麒等在以上城镇驻兵,皆在辰龙关到辰州之间,各据险要固守,陆续集结溃散吴军,已达一万三千余人。吴应麒等决意在此固守,企图阻止清军进入云贵。辰州(沅陵)临近贵州和四川,位沅江之畔,由水路和陆路直通贵州。特别是辰龙关“乃通云贵的孔道”,此关一带,山势险峻,林木森密,人行不易,骑兵不能成列。辰龙关为辰州的门户,不破此关,也就不能通过辰州。还在三月间,勒尔锦部已至辰龙关附近,但见群山林立,林深路险,不敢进兵,畏缩不前,又赶上雨季,便以种种借口,“急行退还”,因而使吴军得以从容部署,构筑防御工事,在此稳定了局面。圣祖对勒尔锦和他派遣取辰州的将领非常不满,给予严厉申斥。从五月七日到二十四日,清谍工又进行侦察,所报吴军人数比前次侦察时有所减少,可能是兵士不断逃亡所致。

  迟至七月,清兵仍没有进攻辰州。大将军简亲王喇布指挥下的清军,在辰州南的武冈(今仍名),向据守的吴军发动了强大的进攻。吴军骁将吴国贵率残部二万余人与清军对抗。喇布派穆占及其所部于八月一日先取新宁县,然后与大将军安亲王岳乐合军攻武冈、枫木岭等处。他们知道吴国贵是一劲敌,不敢轻视,特集结优势兵力:岳乐率每佐领各十一人、绿旗兵一万人,约计一万五千人,简亲王喇布所部也不下二万人,合计近四万。激战在枫木岭隘口展开。吴军尚有战斗力,没有溃退,而是迎战上前,拼力厮杀。新降的林兴珠与提督赵国祚等将熟知吴军内情,他们亲率清军奋击,击败了吴军。在枪炮互相轰击中,吴国贵误中冷炮,当即倒在血泊里。吴军一看主帅身亡,弃武冈而逃。固山贝子“定远平寇大将军”章泰(岳乐已调回京师,其职务由章泰接任)等率所部追到木瓜桥,再败吴军。武冈、枫木岭随之而下。

  清军夺取了武冈,截断了辰龙关的后路,吴军更加惊慌。继武冈战役后,收复辰州的战役也相继开始。从辰龙关至辰州,再至辰溪,吴军沿沅江分水陆两路固守。胡国柱原守辰州,不久又改调到辰溪驻守,吴应期仍驻辰州灰窑铺,其他将领杨有录、周祯、杨宝荫、祖述舜等各率所部占据要地。为了迷惑清军,他们每天都变动驻守地,“迁移不定”。吴军逃亡情况严重,有的营地的兵士几乎逃尽了。

  康熙十九年(1680年)初,大将军察尼向辰州发动了进攻。参将彭蟠充当了进攻辰龙关的急先锋。他指挥手下五千兵士从间道袭击辰龙关。辰龙关吴军拼死抵抗。彭蟠以手下精锐兵士伤亡三千多人的代价,全歼守关吴军五千人。清军三月十三日抵辰州城下,吴军不守,争先逃窜,知府傅祖录献城投降。守辰州地区的吴将帅都放下武器,各率所部投顺。

  清军得了辰州,继续向南进军,攻破了芷江。吴应麒、胡国柱等败走贵阳。“枫木岭、辰龙关一经开辟,则攻取滇、黔势同破竹。”通路已经打开,清军可以毫无阻挡地直取云贵了。

  溪州全境收复,参将彭蟠准备就任他的溪州土司。不料朝廷降下改土归流的旨意。沅澧一带的四大土司被全部撤除。彭蟠要么做文官,要么做武将,不再有军政两权一齐抓的机会。彭蟠选择了做武将。朝廷升彭蟠为副将,给兵员编制只有二千,调拔湖广总督蔡毓荣麾下。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