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平定三藩与收复台湾。第1/2段
尚之信在三藩之乱中发动兵变取代其父尚可喜,并协同吴三桂反清。后尚之信又降清,袭平南亲王爵,加封太子太保,听命于中央,于南方剿抚贼寇,基本上扫平两广境内吴三桂余部。康熙十九年,康熙帝以尚之信为人残暴跋扈反复无常,不可留之,令其自尽,年52岁。
吴三桂为了自己当皇帝,不惜生灵涂炭,起兵云南,终落得昙花一现。康熙十七年秋天,一代枭雄吴三桂在衡州病死。清朝张茂稷《读史偶感》总结吴三桂一生十分到位:“李陵心事久风尘,三十年来讵卧薪?复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又亡秦。丹心早为红颜改,青史难宽白发人。永夜角声应不寐,那堪思子又思亲。”
吴三桂病死后,其孙吴世璠继承帝位。国内形势陡变,清军趁机发动全面进攻。从此叛军一蹶不振,湖南、四川、广西、贵州、等地逐步为清军攻陷。但吴部马宝、胡国柱等叛军仍困兽犹斗,拼死抵抗。康熙二十年十月,清军围攻云南省城昆明。吴世璠势穷自杀,余众出降,三藩之乱终告平定。
吴三桂称帝后的「大周」政权铸造了一批「昭武通宝」及「利用通宝」钱币,两钱并行,流通范围仅在湖南、贵州、云南等部分地区。清政府平乱后,严禁「昭武通宝」,下令一律收缴,因而「昭武通宝」绝大多数被付之一炬。
一代名妓陈圆圆,系吴三桂的宠妾。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于是这个弱女子被历史推向了前台,成为改朝换代的关键人物,颇受世人关注。陈圆圆晚年瓢泊何方,魂归何处,众说纷纭。有的说她死于松江(今上海),有的说她归根苏州(古称吴门),但这只是传说。
更多的人说她死于昆明归化寺,那里有她的衣冠冢。陈圆圆因年老色衰,加之与吴三桂正妻不谐,且吴三桂另有宠姬数人,于是日渐失宠,遂辞宫入道,布衣蔬食,礼佛以毕此生。一代红妆从此铅华洗尽,归于寂寞,老死禅林。正因为是衣冠冢,难免使人产生更多的怀疑。陈圆圆魂归何处,成为几百年来的一大悬案。
康熙二十年十月,康熙皇帝得到昆明收复三藩平定的奏报,龙心大悦。皇帝提笔赋了一首名叫“滇平”的诗:“洱海昆池道路难,捷书夜半到长安。未矜干羽三苗格,乍喜征输六诏宽。天末远收金马隘,军中新解铁衣寒。回思几载焦劳意,此日方同万国欢。”
随着三藩的平定,收复台湾的时机也成熟了。当时,福建总督姚启圣上书力主乘胜收复台湾。康熙采纳大学士明珠的意见,决定对台湾郑氏先行招抚,若招抚不成再用武力。当时郑氏政权已无恢复明室的可能,只想保住在台湾割据的局面。他们在与清朝的谈判中,多次要求“不剃发”,“世守台湾”。如果清政府同意郑氏的要求,台湾这块自古以来的中国领土,就会从祖国分割出去。康熙帝在遣使与郑氏代表谈判中许诺,如郑氏归顺清朝,则可“保境息民”,仍在台湾居住,但郑氏必须成为清朝臣民,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方面显然对此没有兴趣。
在和谈“招抚”努力无效后,康熙帝决定以武力收复台湾。在施琅的同乡大学士李光地的极力举荐下,康熙帝召见了已年届花甲的施琅。施琅再次向康熙帝详细阐述了如何训练水师、如何利用风向变化等具体方略。康熙听后十分满意,任命他为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令其即赴前线,操练水师,待机进取台湾。
施琅,祖籍福建省**市龙湖镇衙口。早年,他是郑芝龙的部将,1646年(顺治三年)随郑芝龙降清。由于郑成功的招揽,入海加入郑成功的抗清队伍,成为郑成功部下最为年少、知兵、善战的得力骁将。施琅1651年随郑下广东南澳勤王。后因与郑战略“舍水就陆,以剽掠筹集军饷”的做法提出反对意见,郑成功很不高兴,削施兵权,令施琅以闲假人员返回厦门,时遇清军马得功偷袭厦门,守厦主将郑芝莞惊慌弃城溃逃,时施琅亲率身边六十余人主动抵抗,勇不可挡,杀死清军马得功弟,马得功差点被活擒,率残兵败将仓惶逃离厦门。
时在南澳的郑成功见军心动摇,继续南下已不可能,只好回师厦门。郑召集抵抗将领一概重赏,唯独对“假回闲员”施琅奋勇抗敌只字未提,只赏纹银二百了事,先前施琅左先锋兵权也未恢复其职,个中诸多缘由引起施对郑不满情绪,恰在此时,施琅一位亲兵曾德犯了死罪而逃匿于郑成功处,并被提拔为亲随。施琅抓回曾德,准备治罪。郑闻讯急派人传达命令,施琅不得杀曾德。施琅曰:“法令,琅是不敢违背的,犯法的人怎能逃脱责任?”接着他下令杀了曾德。施琅杀犯法亲兵曾德再次触怒了郑成功,由此施郑矛盾升级,郑遂下令逮捕施琅父子三人。后来,施琅用计逃脱,郑成功大怒即杀施父大宣及其弟施如何利用风向变化等具体方略。康熙听后十分满意,任命他为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令其即赴前线,操练水师,待机进取台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