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康熙皇帝第五次南巡。第2/2段
阿山怎么都咽不下这口气,又心生一计。他上疏弹劾陈鹏年私自授受盐商、典当行各商的年规,侵蚀南京龙江关税,并以妓楼旧址改建“乡约讲堂”,每月一次宣讲圣谕,此乃亵渎圣上之行径,为大不敬。瞧瞧,这几项罪名放一起,事态确实很严重了。果然,康熙下令将陈鹏年撤职查办,此案交由漕运总督桑额和河道总督张鹏翮会同阿山进行审理。羊入虎口,陈鹏年依律被关押在江宁府狱中。江宁百姓听说陈知府被冤枉入了狱,纷纷奔走相告,商量对策。于是乎,商民“呼号罢市”、“建幡叩阍”,甚至有人还争着“陪监”;正在句容科考的秀才焚烧试卷罢考,替陈鹏年喊冤;江宁百姓还争相送酒食到牢狱中探望心目中的“陈青天”。审讯江宁商户,皆云年规确实年年送,但唯独陈知府没收过。看来受贿之事是查无实据的了,但“乡约讲堂”的旧址还真是妓院,月朔在此宣讲圣谕,并为之榜曰“天语丁宁”,依这“大不敬”来定罪,陈鹏年只能判死罪了。康熙对阿山屡次弹劾陈鹏年之事心生疑虑,再加上陈鹏年在江宁民众中的威望也让康熙迟迟没有下判决,他旁敲侧击,问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李光地,“阿山在官何若?”李光地说,“臣尝与同僚,廉干,果于任事。其失民心,独劾陈鹏年一事耳。”康熙觉得李光地言之有理,于是命重新审理此案,从轻处置了陈鹏年,罢了陈的官,命其进京入武英殿修书。清官遇到小人的陷害,这个结局还勉强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南巡车驾快到苏州府城时,皇上去无锡县惠山镇胡祠看了一下。惠山古镇,祠堂群密集分布,全国罕见,是无锡县最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地方。古镇有个胡公祠,为祭祀泰州海陵人胡瑗而建。
胡瑗(993—1059),字翼之,泰州海陵人。北宋著名学者、教育家、思想家,与孙复、石介并称为“宋初三先生”。胡瑗自幼聪敏好学,7岁能文,13岁通晓五经。乡邻视为奇才,说:“此子乃伟器,非常儿也!”。胡瑗读书勤奋,好学上进,且志向远大,常以圣贤自任,曾与孙复、石介等同学在山东泰山栖真观求学深造,一心只读圣贤书,十年不归。在此期间,他“食不甘味,宿不安枕”,刻苦钻研学问,为以后从事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十年苦读,学业有成,30岁开外的胡瑗从山东回到家乡,当上了一名塾师,并在泰州城内华佗庙旁的经武祠讲学。胡瑗毕生从事教育,先后在泰州、苏州、湖州和京师太学执教三十年左右,受教育者不下数千人,对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南宋书院举起,宋宝庆二年(1226年),泰州在胡瑗讲学之处,亦创办了“安定讲堂”。明代学士程敏政断言:“自秦汉以来,师道之立,未有过瑗者。”明嘉靖九年(1530年)世宗正式以胡瑗从祀,尊称为“先儒胡子”。泰州亦在“安定讲堂”之地,建立胡公祠,纪念胡瑗先贤。
胡瑗最小的孙子迁往无锡,后派生出胡氏很多支派。清朝时,胡氏后裔在无锡建胡祠,主祭祀胡瑗,配祭祀胡统虞。祠内有园,旧地曾是花园,因此胡祠也称“胡园”。
康熙四十四年(1705),皇帝南巡到惠山,游历胡祠,有感于胡瑗的“经义为体,治事为用”的方针,为朝廷培育人才济济,对朝廷很有利,于是奋然下笔,写下“经术造士”的匾额,赐之“龙章凤藻”。并召见无锡县在籍的一些官员,其间询问了胡统虞后人(包括胡献征胡期恒等)的一些情况。祠内因此有御书厅,悬挂“经术造士”御匾。祠内允用龙凤装饰。
三月辛亥,上驻苏州。命选江南、浙江举、贡、生、监善书者入京修书。赐公福善,大学士张玉书、陈廷敬,在籍大学士张英,都统爱音图白金。赐大学士马齐等皇舆表。己未,次松江阅射。上书“圣迹遗徽”额赐青浦孔氏。赐故侍郎高士奇谥文恪。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