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面对这样的一大家子,到底要怎样才能分家呢?

  江慧嘉在心里默默地算了一笔账。

  老宋家连大带小,共有十三口人,可是说到财产,他们却统共只有宅院一小座,田地五十亩。

  五十亩地,说起来好像不少,可仔细一算如今田地的产能,这五十亩地就算不得什么了。青峰山一带地处江左,隶属湖广,本地府城是宝庆府。此间多丘陵、山地、河道、水塘,农民种的多是水田。上等的水田能种两季,春季稻亩产一百多将近两百斤,秋季稻亩产则在三百斤左右。

  这可不是后世有杂交水稻的时代,一年下来,一亩地连带两季收成,能有五百斤就是好的。再除去赋税缴纳,到最后算下来,顶天了也就是三百多斤的收成。

  老宋家这五十亩地还并不都是上等田,即便统一按照一亩地一年能收三百斤粮食来算,这五十亩地一年到头的收入也就是一万五千斤。

  一个成年人一天下来一斤粮食的基本嚼用是要的,又因为男人多吃些,女人孩子少吃些,平均折下来还按每人每日需一斤粮食来算。那老宋家十三口人,四舍五入后,年消耗粮食数量摸约就在四千七百斤到五千斤之间。时下粮价或有波动,不过大致是一两银子二石米,这就差不离了。

  一石米约等于一百二十五斤米,换算下来,一万斤米能折八十石,八十再除以二,等于四十。也就是说,老宋家一年下来,除去吃饭,旁的什么钱都不花,也就能折得四十两银子。

  但实际上,老宋家除去吃饭,有可能什么钱都不花吗?

  那当然是不可能的,不说日用穿戴上的花销,就说宋五郎上学,他一年的束修银子就要十两!

  除去束修,还要给塾馆先生备一年四季的节礼,这也是一笔花销。再除去这些以后呢,宋五郎读书,那笔墨纸砚不用花钱?那食宿不用花钱?还有许多要花钱的地方,江慧嘉对老宋家的了解还不够深入,一时间也数不出来。

  她暗自估量着,老宋家一年下来,光是在宋五郎身上花的钱,三十两都未必尽够!

  供养一个读书人,对古时候的农民家庭而言,绝对是一件需要全家勒紧裤腰带的难事。这也就难怪宋三郎当初想赶考,却缺路费,不得不上山打猎以筹盘缠了。<五郎上学,他一年的束修银子就要十两!

  除去束修,还要给塾馆先生备一年四季的节礼,这也是一笔花销。再除去这些以后呢,宋五郎读书,那笔墨纸砚不用花钱?那食宿不用花钱?还有许多要花钱的地方,江慧嘉对老宋家的了解还不够深入,一时间也数不出来。

  她暗自估量着,老宋家一年下来,光是在宋五郎身上花的钱,三十两都未必尽够!

  供养一个读书人,对古时候的农民家庭而言,绝对是一件需要全家勒紧裤腰带的难事。这也就难怪宋三郎当初想赶考,却缺路费,不得不上山打猎以筹盘缠了。

  江慧嘉还听说,宋三郎小时读书,都是他生母崔氏做绣活换钱来供的。

  这位崔氏娘子的来历颇不简单,据江母透露说,崔氏原是大户人家放出来的大丫鬟,因在主家犯了事,这才被作配到乡下庄子上来,最后嫁给了宋柏山。崔氏识文断字,知书达理,尤其是一手绣功,十分上佳。也正是因为如此,她才能够仅凭刺绣就供应起宋熠读书的花费。

  也正是因为崔氏有这样的本事,当年她迟迟未能有孕,宋老太太也只是动脑筋给宋柏山另娶一房平妻,而从未动过要宋柏山休妻的念头。

  可惜崔氏的身子早早就熬垮了,她含辛茹苦将宋熠供应到眼看就要能出头的时候,偏偏就在这样的时候没能熬住。她一命西去了,不仅没能享到宋熠的福,在她去世以后,宋熠还遭受到多方厄难,俨然就是成了一个废人,真正辜负了她多年辛苦。

  在这母子两个身上,只能说是虽尽了人事,却莫奈何天命。

  说来说去,还是贫穷惹的祸。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