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村边枪声第1/3段
杨继纬仔细一看,果然是鬼子朝他们这边奔来,从他们枪头上挂着的“膏药旗”就知道来的是鬼子。由于天色尚黑看不清鬼子模样,但是他们断定鬼子这次下来,肯定与他们的护送任务有关。
杨继纬和王彦中匍匐在地,他们隐蔽在凹坑沿上,密切注视着鬼子的行踪。杨继纬有些纳闷,他仔细琢磨着鬼子此时出现的原因:难道鬼子知道了我们在这里交接?他不由自主地轻声问道:“咝……这里怎么会有鬼子呢?”
王彦中摇摇头说:“不知道,看来,山区来的同志们肯定遇到了麻烦,所以才耽误了交接的时间。”
“嗯,我们要做好应急准备。”杨继纬嘱咐说:“万不得己的情况下尽量不要开枪,以免暴露我们的目标和行踪路线。”
“是。”
二人正紧张地死死盯着鬼子的一举一动,他们却发现来的只有三个鬼子,而且这三个鬼子并不是大摇大摆地走路,而是猫着腰一会儿东瞅瞅一会儿西望望,他们好像在寻找什么?
杨继纬和王彦中哪里知道这三个“鬼子”正是齐永志和两名八路军战士化妆而成。只见三个人一会儿猫着腰走一阵,一会儿又蹲下来四处张望。当他们走到离杨继纬和王彦中大约只有二十来米的地方,他们蹲在地上向周围望了望。“呱呱呱,呱呱呱。”几声青蛙的叫声,使杨继纬和王彦中好一阵兴奋。“是山里的同志。”杨继纬叫王彦中对暗号。王彦中又学了三声猫头鹰的叫声。
齐永志顺着声音望去,他对二位战士说:“终于找到了。”于是,三人迅速地跑了过去。
双方见面,像是久别的亲人一般。并且杨继纬和齐永志在杨集镇接头时,二人经饭馆老板马义云介绍认识的。双方相互握手问候,齐永志知道杨继纬他们等得着急,便解释说:“我们刚到山口就被敌人堵住了,这次鬼子和伪军来的可真不少,根据敌人摆开的架势看,我大概算了一下,至少有一个小队的鬼子,一个连的伪军,一共加起来得有二百多人,而且敌人的轻重机枪就有六、七挺。看来敌人来者不善。”
杨继纬看看天色,天就要大亮了;他又看了一下表,时间已经五点了,这个时间若是勤劳的人家已经起床下地了。他考虑了一下对大家说:“按照目前的情况看,恐怕敌人有所察觉,马上就要天亮了,快走,先去榆林村与首长和同志们会合,啥事我们回头再说。”
榆林村位于半山区的丘陵地带,西北边是连绵的山区,东南边离杨集镇大概有八、九里路程,再往南走就是一马平川。虽说这里地势不错,但由于人烟稀少,土地贫瘠,每到春季和秋冬交节的时候,便是黄风肆虐,漫天沙尘。这里的人们在杂草里开拓出一小片一小片荒凉土地,夏季主要种植冬小麦,秋季可以种植一些玉米、高梁或者毛豆及红薯之类的农作物,不过,每年的收成却寥寥无几,少得可怜。
榆林村,顾名思义,这里满地都是榆树,可能因为榆树适合这个地方生长,村里村外到处都是榆林,尤其是村外的榆树林长势却十分茂密。人常说:一方土养一方人。从古至今,这里的人们就是靠着这些自然生长的榆树来养家糊口。其实榆树浑身是宝,在春季,鲜嫩的榆叶和榆钱可以吃,掺和一点玉米面和糠面上锅蒸熟了就能当饭充饥。榆树皮也能吃,做“饸饹面”是必不可少的原材料。人们把榆树皮用刀剥下来拿到集市上去卖,榆树皮粉碎成面也能做成香柱卖给香客们,以此换些钱回来养家。
正是因为这里的自然环境,十分有利于隐蔽,所以在护送交接的过程中,杨继纬和齐永志在马义云的介绍下,把在榆林村交接定为了第二套方案,特意指派饭馆的伙计张福顺为他们带路。他们商定:如果在小沙河交接时遇到了意外,立即转移到榆林村。
杨继纬和齐永志五人刚到榆林村,天色已经大亮了。他们并没有进榆林村,而是从村子北边绕过道去了村子西边榆树林。因为杨继纬和古小龙定好不去村里打搅老百姓,更重要的是为了保密的需要,免得节外生枝暴露行踪。
&e年的收成却寥寥无几,少得可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