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之乱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唐开元后期,承平日久,国家无事,圣人逐渐丧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自改元天宝之后,政治愈加腐败。圣人更耽于享乐,宠幸杨贵妃,安禄山为自保和升官拜杨贵妃为母亲。此外“口有蜜、腹有剑”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达十九年之久。他在职期间排斥异己,培植党羽,压制忠臣良将,把持朝政,私饱中囊。而继他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更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循私误国之人,他公行贿赂,妒贤忌能,骄纵跋扈,不可一世。

  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天下攘攘,皆为利来。奸臣当道,争夺名利,民不聊生,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的争权夺利,更是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此外,西北派节度使哥舒翰与东北派节度使安禄山之间,也素有裂隙。内外交错,使开元后期朝堂之中君与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而从开元末年至天宝年间,圣上就整天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妄任杨贵妃一家势倾天下,任意挥霍,宫中专为贵妃院织锦刺绣的工匠就达七百人,杨贵妃的姐妹三人每年脂粉钱就上百万。杨氏兄弟姐妹五家,声色犬马,权欲熏心,过着荒**烂的生活。如此一来,朝廷日益腐败,国家危机四伏,民怨也甚是冲天。

  当时的太史李仙宗乃为李淳风之孙,一日其夜观天象,发现朱雀星位之中出现了“荧惑守心”的天象,甚是惊讶。李仙宗自知此乃不祥之天象,虑恐生事变,便上奏圣上,说天象告变,国运有厄,如果圣上不迁祸于他处,必将使国家陷于危难之间。

  圣上听后不以为然,说道:“大唐乃天佑之王朝,国家富强,百姓安乐,何来祸端?”

  李仙宗引据说道:“陛下,古时出现荧惑守心之天象,必有大祸。秦有荧惑守心,结果始皇帝死而地分。汉有荧惑守心,结果文帝骤崩。”李仙宗说着暗中察看了一眼圣上,接着说道:“而且微臣的祖父李淳风也曾在《推背图》中有过此番预言:乙未天变,祸起萧墙,颠覆天下,龙潜深宫。要是圣上再不制止,恐怕国家将要遭受祸害。”

  圣上听后若有所思,便道:“虽是此般说,但应迁祸于何处?”

  李仙宗说道:“应迁于宰相杨国忠之身”

  圣上不解,于是问道:“为何要迁祸于宰相?宰相乃是国舅,贵妃又是朕的家人,会有何祸端?”

  李仙宗说道:“宰相杨国忠不顾天下社稷,只顾私饱中囊,引得天愤人怨,此乃为大祸,圣上理应处死宰相。”圣上听后龙颜大怒,便严斥李仙宗一番,此事也因此不了了之了。

  果不其然,到了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安禄山趁唐朝廷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约15万士兵,号称20万,在蓟城南郊誓师,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以清君侧”为借口于范阳起兵反唐。当时全国承平日久,民不知战,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太守、县令或逃或降。当时有前方军将遣人回来上奏说道:“安禄山与史明举兵反叛,河北已遭战火祸连,恐怕不久后便失守,请陛下派兵火速来援急。”可圣上听后却是不信,乃致错失了平叛的良机。

  圣上于同年十一月十五日得知安禄山反叛事实,犹豫后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准备防守;命皇六子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

  另外派特使毕思琛往东都洛阳募兵防守。安禄山的大军虽遇阻碍,但由于杨国忠的无能,使安禄山于同年十二月十二攻入洛邑。东京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卢奕不降,为安禄山所杀。河南尹达奚珣投降安禄山。负责守卫洛阳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采以守势,坚守潼关不出。而另一边的安禄山则指挥叛军主力进攻洛阳、潼关,意图突破这两个重镇而直取长安。后来洛阳沦陷,但天险潼关却因为高仙芝、封常清的有力固守,使得安史叛军久等民族组成共约15万士兵,号称20万,在蓟城南郊誓师,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以清君侧”为借口于范阳起兵反唐。当时全国承平日久,民不知战,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太守、县令或逃或降。当时有前方军将遣人回来上奏说道:“安禄山与史明举兵反叛,河北已遭战火祸连,恐怕不久后便失守,请陛下派兵火速来援急。”可圣上听后却是不信,乃致错失了平叛的良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