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993年第1/1段
我姓武,叫武小郎,父亲不叫武大郎,以上的祖辈也没有叫武大郎的。因为武大郎被毒死之前和金莲并没有孩子。至于武松,听说后来在跟随宋江征讨方腊的时候,被人用计陷害失去了一只胳膊,之后在杭州六和寺里面出家为僧,终身未娶。
也就是说我讲的故事并不是武大郎或者弟弟武松后代的事,也不跟梁山有关,毕竟都什么年代了,也没有时光机器把我穿越回北宋的狗血剧情,但是跟饼有关。
烧饼,属大众化的烤烙面食,品种很多,按烤烙工具来分有铁板烤饼、缸炉烤饼、按口味来分有芝麻烧饼、油酥烧饼等等。而我小时候吃的饼,是用最简单的食材,最简单的烤烙制作而成的传统老面烧饼。
还记得读小学六年级的时候,也就是1993年。我第一次接触了烧饼,以前早餐吃的都是豆浆油条稀饭,自从隔壁开了家烧饼店,同学们就把阵地转移到了那里,那简直可以用门庭若市来形容。那时候还不流行排队,都是一窝蜂扔5毛钱过去,双手像乞讨一样伸向烤炉旁等待。
烧饼店的老板娘很漂亮,亭亭玉立、酥胸长腿、秀色可餐,当然那时候并不知道女子的美到底有啥用,我只想着她手中的饼什么时候甩到我手里,一边吃着一边炫耀一边赶去上学。
烙饼的工具是两块铁质的大圆盘,上下面的圆盘重合后放置在火炉上烤,圆盘还焊接着两根长长的铁质把手,就这样烤完一面翻过来再烤,几分钟后一打开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而且老板娘什么调料都没放,如果要加鸡蛋,还得再花5毛钱。
父亲在镇上的供销社里工作了七八年,那年镇上到县城里的公路修宽后,班车和小货车也多了起来,个体经营户的潮流崛起,大批的人自己去县城里进货回来摆摊,开店。
每个星期的赶场天,街上,小卖部里,都挤满了人。因为价钱都差不多甚至更便宜,选择的品种又更多,所以供销社变得越来越冷清了,很多人把摊子都摆到供销社门口来了,一边吆喝着一边把手上的钞票刷刷刷来回甩。
几个月后,父亲果断辞职,开了一家杂货店扔给母亲打理,自己又跑到菜市场租了个摊位,做起了猪肉生意。你别说,父亲这头脑还是挺管用,家里的条件也越来越好。于是,我的早餐钱也从原来的5毛涨到了1块。
周末我都不闲着,早早起来跑到烧饼店买烧饼,鸡蛋那是标配。焦黄酥脆的面饼夹杂着软滑香嫩的鸡蛋,一口塞进嘴里,那幸福感简直爆棚。买得多了,也跟老板娘混熟了。
“小郎,今天又吃饼呀?”
“嗯嗯,加鸡蛋,再撒点芝麻!”
“这么喜欢吃饼,长大后也开个店,跟我一样,咋样?”
“好,好,长大后我也要开烧饼店!”
老板娘的脸上笑开了花,一眼看上去真有点像电视剧里的女主角,乌黑亮丽的麻花辫、柳叶弯弯的眉毛、明亮的大眼睛、坚挺的鼻梁、红嫩的樱桃小嘴,虽然白皙的脸颊和一双芊芊玉指被炭火熏得有点发黑,但是丝毫不影响她的美。
老板娘跟我讲,她今年16岁了,父亲母亲做农活,家里穷,还有个弟弟要读书,那时候上学读书报名费都要几十块,但是对于她们家来说并不容易,所以放弃了学业做点小生意。租这个店离家近,又能补贴点家用。
她叫潘小莲,比我大三岁!
现在回想起来,要是我成熟点就好了,至少懂得什么叫怜香惜玉。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