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任第2/2段
这时王玉坤的妻子武德君端来花毛峰茶,和瓜果花生之类:“李大哥,请用茶。”“啊,谢谢。”王玉坤站起来介绍道:“玉强兄,这是拙荆武德君,德君,这是我的朋友李玉强。”“李大哥好,上次幸亏玉强大哥仗义帮助我们,才得以平安回家。”李玉强一拍脑门:“哎,我记起来了,不值一提的,我和玉坤是好朋友,嫂夫人好。”“李大哥好!你们慢慢谈。”武德君退下,去厨房拾掇。
“玉坤,你问我怎么知道你在这里?说起来极其偶然,我现在在成都城防司令部工作和几家报社都熟,一看这几家报社的小说连载像极了你的文笔,便问报社主编,有两家主编或者支支吾吾或者顾左右而言他,但另一家《锦江晚报》的主编和我关系很好,把酒闲话间一再叮嘱我,千万不可泄密后才告诉我的。”
“玉坤,我和市工会也非常熟他们那里也需要文职人员,怎么样?跟我去成都捉笔为文,可有意乎?”王玉坤为难的说:“玉强兄你看我这样胖,怕热呀,我使劲不动,谢谢玉强哥的好意。”李玉强又劝说再三,王玉坤说:“你看你兄弟媳妇马上要生孩子了,现在动迁也不可能,以后再说吧!”李玉强很失望,但是他待人是十分宽厚的,一样热情的和王玉坤聊天,从学生时代的热血青年,聊到时政,李玉强说到了他从军的思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一个人的力量虽小,但是也可以贡献一份力量。”
王玉坤竭尽全力的招待了李玉强,武德君也使出了浑身解数,将竹海中的山珍,做了满满的一大桌子菜,李玉强边吃边赞叹。
第二天早饭后,李玉强要告辞,王玉坤送出了好远,二人这才依依惜别。回到寄居的小庙里,王玉坤久久不能平静,回忆如潮水般涌来,力强对同学们毕业后的去向做了简要的介绍,刘华平当兵入伍了,谢庭辉在城防司令部任文书,陈友斌回了山东,据说参加了八路军。邱明远回泸州,在一个中学里教国文丶历史,赵兴业回乐山去管理家业去了。
他回想起初入川大时,面对那两个恶棍同学的挑衅,刘华平等人的仗义相助,李玉强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才得以摆脱恶人的纠缠,化险为夷。
想到自己总想从政,做出一番事业,但总是四处碰壁。他在自己的卧室里书写了一副横联,是他的颜体字“我欲乘风而上,耐何毫无机遇。有几行小字诠释:三十而立,今日二十七矣写下此条作鞭策。”
仅凭他一笔雄健丰美的颜体字,一手绝好的文章,一块四川大学优秀学生的招牌,他本该在政府内有一定的席位。而如今只好躲在这竹海深处卖文为生,他为此反复思考,明白其中的根源,没有靠山,没有背景,甚至也没有钱。幸好三家报纸很为看中王玉坤的才学,除了小说连载以外,还写评论散文,杂文,诗歌,一晃两三年的光阴过去了,小说连载也很有一些社会影响,街谈巷议很是有些不同凡响。
尤其是《不能再沉默了》的连载小说,说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农民因庄移欠收,交不上租子,被地主收走租地,被迫带领全家人离乡背井,流落他乡。一路上老人忍受不住颠沛流离,而生病了无钱治疗,无奈卖儿卖女,那点钱花光了,也救不了老人的命。女人无法忍受家破人亡的结局,在一个清晨不辞而别,一大家子只剩下了这个孑然一身的农民,去当兵吃粮。
小说的末尾言辞辛辣的借主人翁之口说的:百姓之苦,在于得过且过,而要改变现状,就不能再沉默。这在当时来说是有冲击性的,当然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这时有不少的人想要来了解他,从而认识了他。
虽然报社在成都,自己在竹海,但三家报纸主编都要他去成都,想见一见他,来接他的就是李玉强,王玉坤直接说出了自己的顾虑,“我是因为成都市的城防司令部派特务来学校抓我,我才跑到这里来的,回去可能是自投罗网。”“那件事情我知道,幸好是泰安先生提前通知了你现在没有那么吓人了。”李玉强又拍拍胸口说:“我李玉强的为人,玉坤兄你是知道的放心吧,不会有事儿的。”李玉强又拿出两封封好的信,交给王玉坤。王玉坤接过信一看,是锦江晚报的主编孟仕写的,大意是读者渴望见一见作者,不要让衣食父母失望。二是为了投稿取稿方便,已找到一个好的住处,租金由报社出。第二封信是由市总工会写的,恳请王玉坤先生到市总工会任文案之职。
王玉坤也动心了,想不妨试试吧,就说:“玉强兄,你看我在这里过着清静的生活,如果在成都我不能适应那里的生活,那我还是要回竹海的。”“当然,当然,玉坤兄来去自由。”这次李玉强登门诚邀,距上一次来竹海已是半年之久。王玉坤的儿子已经出生,他将妻儿送回了陈家镇家中,然后前往成都。
这样一来,王玉坤一个人干着四份工作,三家报纸的小说连载,还有工会的文职工作。住处距工会远了一些,车马费由工会出,也不用天天都去上班,主要是刷标语之类,拟发言稿,抄写重要文稿等,有些事情可以在家里做。不是每天都有,一个月恐怕只有十来天有事情做,工会每月给开十二块大洋的工资。王玉坤也不觉得吃力,其余时间就给三家报纸写稿。续三家报纸写小说连载,就这样时间过得飞快,半年过去了。
(未完待续)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