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觐见(3)第2/2段
“接下来我说一下《边城》的语言。它采用的是白话文,就是我们平时说话的这种语言。先不说它有多么好,但至少称得上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如果用这种方式写作是不好的,用不着这里的任何一个人去批判,它自然就会消失。优胜劣汰,这几乎是所有事物发展的规律。”
李渔仿佛又回到了中学的讲台上,下面是全神贯注的学生:“关于白话文,以下才是我想说的重点。从长远来看,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也是注定的。关于这一点,我说详细一点。首先,我们想象一下,把自己置身于两千多年前,文字刚刚诞生的年代,那时候没有纸,没有笔,只能把字一个个刻在动物的骨头上或者是乌龟的壳上。慢慢我们变聪明一点了,把字刻在了木头上、竹简上。很明显,刻在竹简上效果最佳,于是越来越多的竹简诞生了。这个时代我们称之文甲骨文时代。很明显,在这个文字语言形成的关键时代,人们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刻少量的字,所以就要求有一种字数少的简练的文风。我猜想他们在刻字的时候也想把自己所说的每一个字都刻上去。不是不想,是不能。到了秦朝,毛笔诞生了,于是把字写在竹简上,秦始皇批阅的奏章是这样的竹简。一卷卷滚开来。这时,写字是方便一些了,但阅读起来,储存起来还是不方便啊。所以这个时代写文章时还是需要字尽量少一点。这两个时期其实非常漫长,足有两千多年,在这两千年里,文言文的特点已经形成,大家也习惯了用这种语言写文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非常聪明的,尽管这种语言并非最初想要的,但我们还是用它写出了大量优美的作品,比如说《诗经》、《楚辞》、诸子百家的文章,当然也包括这里各位写的一些诗。这个原因使大家失去了改变的动力。所以一直用到现在。”
“那现在,是不是到了该改变的时候呢?我觉得还没有,至少还没到最佳时刻。因为现在你想得到一本新书,主要还是靠手抄的方式。只要是手抄,就希望字少一点。只有到了一个书本能够用机器刷刷地很快地印出来的时候,并且纸张能大量供应且不贵的时候,改变的时代就到来了。既然改变时间还没到,那我现要用白话文写作算什么呢?只能算做一种尝试。”
“最后,我想说的是,虽然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时刻还没有到来,但是那个时刻是一定会到来,这是确定无疑的。这是由两种语言的特点决定的。白话文和我们平时说话的方式一样,所以它具有天然的亲和力。而文言文从本质来说是和我们有隔阂的,总有一天我们会想着去抛弃这种隔阂。有的人可能会为此感到可惜,不用文言文写作了,一种美就会消失。这是当然的,但人是无比聪明的,一种美消失,另一种美就会兴起。还是那句话,后人永远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
李渔觉得像上了一堂课,而且是满堂灌的那种。“学生们”有些窃窃私语,但总体上还是听得非常认真的。李渔心想,这里边有太多的新东西让他们去消化了,自己可不想当一个答疑老师,趁他们还没说什么,赶紧走吧。
但是皇帝把他留住了,他有问题要问:“李渔,你刚才说一个国家最好是让每个孩子都上学,不分男女。这有必要吗,如果一个人一辈子只当个铁匠或者厨师,那读书不读书差别也不大吧。”
“不是必要不必要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的问题。一个国家在解决广大百姓的温饱问题之后,接下来最要紧的是让尽可能多的人上学。即使一个一辈子种田的农夫,在能够读书识字之后也会有两点好处:第一,他个人会对这个世界了解得更多,活得更踏实。第二点,在长年累月的劳动之余,他可能会琢磨着怎样才能收获更多的庄稼。一个农夫这么想,不一定取得成功,当有成千上万的农夫都这么想时,那农作物的产量肯定会提高。总而言之,读书识字的越多,才会有更多的人去想着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李渔接着说:“请大家想像一下这样的一种局面:将来有一天,一个厨师或是铁匠,他们也能读书识字。在某一个空闲的下午,他们也突发奇想,想把自己的做菜经验或者是煅铁经验写下来,也不枉自己一生都在做这件事,写完之后,某个同行或者是徒弟看到了这本书,从中吸取了经验,这样他少走了些弯路直接到达了这个境界,然后在这个境界上他不断尝试,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这就是所谓的社会进步。”
“李渔,你觉得这样的事以后真的会发生吗?一个厨师也能写本做菜的书?”皇上问道。
“我觉得肯定会发生。人类总是在不断地进步,这种进步是无止境的。”
“要是真发生了,那天下得有多太平,得有多富足啊。”皇帝带着向往的语气。“可惜朕看不到那一天。”
“皇上不要觉得遗憾,您现在做的每一件事都有可能是在为那一天的到来做准备。那一天不是凭空到来的,只有前人不断地积累,那一天才会到来。”
“朕明白,所谓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就是这个道理。”2020年度最好的历史穿越小说在这里。。。。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