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开武举,增殿试第1/2段
王化贞与袁应泰一样是文官,不懂军事的文官,还都雄心勃勃,大言不惭。
只在今年下半年,王化贞便每每轻信谍报,出兵欲战,又中途而废。这都好几回了,你们就没看出问题?
我跟你谈文官不知兵,你跟我说文官忠义死节,两个思路、两个判断好不好?
鸡同鸭讲啊,这话没法说下去了。
朱由校没有了兴致,叶向高也不能再与皇帝争论此事。既然叶向高刚才说得挺诚恳,朱由校也就顺势说出了自己的新想法。
“国多战事,良将难求。”朱由校看着叶向高,缓缓说道:“而武职世袭弊窦丛生,八股取士又难录得全才。朕拟明年开武举,并增殿试。”
构建武学学校,专门培养军事人才,肇始于唐,兴盛于宋。
唐朝在武则天时,增设武科,选取武学人才。而历史上最有名的武举人就出在唐朝,郭子仪郭令公。
宋代创立了比较完备的武学体制,并开始将武举制度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开始体系化、成熟化。
而宋朝武举考试的原则是:以策定去留,以弓马定高下。
在明王朝建立前一年,即吴元年(1367年),明太祖朱元璋就颁布了文、武两科取士的诏令,广求天下能人贤士。
洪武六年,朱元璋认为科举挑选出来的“后生少年”才不堪用,就罢科举不用。
一直到了洪武十七年才重新开科,但却只从文科取士,未开武科。
到了英宗朝,大明帝国已不复洪武、永乐两朝的威风霸气,也没有仁宣两代的承平晏乐,盗贼蜂起,边患频仍。
正统六年(1441年)五月,英宗正式批准御史朱鉴的奏请,下令在南京、北京各办一所武学,立武学学规。
结果,英宗因轻启亲征,在土木堡被俘,武举之事也因此停废。
英宗死后,宪宗即位,深以“土木之变”为耻辱,于该年十月批准公布了明朝第一部《武举法》。
但是,天顺八年武举虽已开科,但却无一人应试。
之后,在弘治、成化年间,武举经常中断,规模也不是很大,应者寥寥。
到了正德年间,明武宗诏令武科考试结束,自己将在中府赐宴武举人,该宴称“会武宴”。
嘉靖年间,“倭患”大炽,武举又被朝廷重视起来。抗倭英雄俞大猷便是武举出身,在在抗倭战争中脱颖而出。
此外,朱先、郭周、张景安、朱平、姚清等抗倭英雄,都是从武科场上走出来的杰出人才。
到了万历后期,辽东女真兴起,在辽东战场上,同样涌现出了许多武举出身的英雄人物。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在浑河血战中壮烈殉国的童仲揆。
尽管武举已经制度化,并有正德抬高武举地位的“会武宴”,但在当时的明朝,却并不受人重视。
原因很简单,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常见的问题——重文轻武。
金榜题名,状元夸街,御宴簪花,这可都是文举所享受的荣耀。
所以,“倭战争中脱颖而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