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宣府之罪第2/2段
涉及太上皇朱祁镇的功过得失,让部分跃跃欲试的官员,沉寂了下来。
台阶上面的皇太后孙氏和皇帝朱祁钰,也是各有心思。
孙太后,很不爽。
虽然她儿子朱祁镇有错,但是别人当面指责儿子的时候,她还是心中怨恨。
朱祁钰,对子于冕指责朱祁镇,则是心中窃喜。
土木堡之变,过错就是在于朱祁镇。朱祁镇越是无能,越能衬托出朱祁钰的英明。
杨洪父子,有三大功劳。
杨洪从永乐就开始冲锋陷阵,乃至后来的调任镇守宣府。杨洪已经在军中效力四十多年了。杨洪,劳苦功高。
也先挟持被俘的皇帝朱祁镇,在宣府城下,让宣府打开城门。是杨洪不予理会,并坚守宣府不失。
北京之战后,杨洪父子带兵南下勤王。斩首数十,解救被蒙古人俘虏的百姓上万。
其实在大多数大臣的心中,都是认为杨洪父子有功有过,而且是功大于过。
户部尚书陈循,也认为杨洪父子无罪:“石亨、杨洪以及杨洪的儿子杨俊,都是骁勇善战的将领。杨洪父子调任宣府,宣府兵将大喜。有杨洪父子在,宣府才得以保全,没有陷落蒙古人手中。”
从土木堡逃回来的大臣李贤也出来为杨洪说情:“杨洪,生于将门,长于军伍。杨洪久在边塞,有保家卫国的功劳。”
其实于冕出来为杨洪说话,还有更深的的用意。
明朝前期,一直是三架马车并行,武将勋贵、内廷太监、文臣集团。
在土木堡之变中,以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为代表的武将勋贵死伤惨重。
太监首领王振,死在了土木堡。因为王振蛊惑皇帝御驾亲征,又为了显示权势,更改行军路线。太监集团,也失去了话语权。
以于谦为首的文臣集团,在土木堡之变后,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战后,文臣开始了全面接管明朝的权利。
明朝的重文轻武,是从土木堡之变后开始的。
不是说文臣掌握权利不好,只是过分的重文轻武,导致了明朝军事力量的迅速下滑。
于冕保护杨洪,其实就是保护武将集团。毕竟开疆拓土、保家卫国,多数是军人的事。
朱祁钰觉得是时候了,他必须出来,为杨洪父子表示自己的决定。
“于谦,公廉勤慎、才识俱优。石亨,存心宽厚、善抚士卒。杨洪,军旅整严、有谋有勇。他们三人,朕亲近而且重用。”
朱祁钰的话,向百官传达了不少的信息。
首先,他确定了今后明朝主要重臣。于谦为首、石亨次之,一文一武。
至于杨洪,虽然也作为重臣,不过他已经快七十了,撑不了几年了。
其次,他虽然没明说,但是通赞扬杨洪,已经表达不会再追究。
最后,朱祁钰表现出了“亲贤臣,远小人”。
这表现了他和朱祁镇的昏庸不同。朱祁钰向天下表示,他将会有一番作为。
后世在讨论北京保卫战的时候,都把功劳算到了于谦的身上。
穿越后,于冕才知道朱祁钰,功劳不在于谦之下。
这个皇帝,可以辅佐,大有可为。
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这也成了于冕接下来毕生的追求!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