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孔乙己》上第1/1段
这是鲁迅的第二篇白话文小说,发表于《狂人日记》之后不久。得益于我们现在义务教育推广的这么成功,大部分中国人在读初中时都已经学过这篇课文了。
当时《狂人日记》刚发表时,那时候的围观群众都被震撼到了。当时就有个叫溥斯年的人在报纸上评价《狂人日记》,乱夸一通,说多么多么好。后来又给鲁迅先生写信,又夸了一通。后来鲁迅先生给这个人回信,在信里说:
”《狂人日记》很幼稚,而且太逼促,照艺术上说,是不应该的。来信说好,大约是夜间飞禽都归巢睡觉,所以单见蝙蝠能干了“。
这里可不是鲁迅先生谦虚的说辞。《狂人日记》这篇小说写的很有爆发力,写的很热血,很富有激情和战斗力的。但是鲁迅先生本人却认为作品在艺术上有明显的缺陷。理由都是太”逼促“,不够”从容“。鲁迅先生曾经给许广平的信里还说了这样的话:
”我以为感情正烈的时候,不宜做诗,否则锋芒太露,能将诗美杀掉。“
这也许能说明大师和普通人之间的审美差距。《狂人日记》的的问题在哪,可能就是太饱满了。里面思想太过于密集了,表现得也比较直白显露,没留余地。比如这句话: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我们作为门外汉,一看这句话,就会觉得非常有思想上的冲击力。但是真正能鉴赏文学的,他看到这句话可能就会觉得,虽然痛快淋漓,但是表达的太直白太满了。都让你狂人和鲁迅懂完了是吧,给我们回味的余地那就不多了。
那么鲁迅先生觉得自己那篇小说写得最好了?其实孙付园已经帮我们问过了,鲁迅先生毫不犹豫的回答《孔乙己》。这个回答肯定是出乎很多人意料的。不过我们要知道鲁迅先生自己曾提出一个审美标准,“从容”或者“逼促”。他认为艺术性高不高的标准,就是能不能有那种“气定神闲”的感觉。然后给读者回味的余地多不多,你以这种比较艺术性的评判标准来看,那《孔乙己》确是很厉害。
这里举个例子芥川龙之介,他有一篇小说叫《罗生门》,这篇小说很短,只有3000字。故事大意是:
在一个战争年代,一个被主人赶出来的仆人,思想上正在做强盗和被饿死之间挣扎。这时正巧走到一个到处都堆满死尸的地方,也就是叫做罗生门的地方,他壮起胆子,想进去找到一些财物。结果他竟然发现有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妇人正在从一个年轻女子的死尸头上拔头发。他冲上去说你这个没人性的,竟然对死尸也不放过。老太婆解释说她只是想用这些头发做个头套谋生罢了。他说“曾经这个妇人,用蛇肉晒干当做鱼干来卖,吃了鱼干的人们觉得很好吃,妇人得以维持生计。我并不觉得这妇人做错了,她跟我一样都是为了生存啊!”于是,仆人大悟了,既然是为了生存,还有什么不可以的?于是,他就抢了老太婆的衣服逃走了,并且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见过他。
这篇小说在网上很多人说它厉害,说它的厉害之处就在于3000字写出了一个人间炼狱。但是《孔乙己》才多少字?《孔乙己》才2573字,就算从头到尾读一遍,也才四五分钟。而这2500多字写出了什么?写出了当时看客们的麻木不仁,写出了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写出了知识分子的局限性,写出了人世间的人情冷暖....里面所包含的东西太多了。
长篇小说谁都能写,虽然要写好很难。但是短篇小说这种东西,要是不入流,是根本不能写的。每一个词语,甚至每一个字的运用都要慎之又慎。你必须像对待艺术品一样,用最有限的表达来完成它。把你的思想用最有限的文字给表达出来。
读《孔乙己》一定要先读《藤野先生》和《呐喊.自序》,一定要先了解幻灯片事件。一定要了解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