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山河易主 第六章 大风起兮云飞扬9第2/2段
朱元璋命赐酒,宁王朱权接过御酒,一饮而尽,再次跪倒叩头谢恩,一想到此去那塞外苦寒之地,戍关守边,这辈子都不能够再回到这江南温柔之乡了,而比自己还大一岁的侄儿却高高在上,安居京城,朱权便悲从中来,泪如泉涌,真是同人不同命啊。
看到宁王朱权哭得如同泪人一般,朱元璋内心也不禁柔软起来,如同寻常百姓家一样,谁不疼爱老儿子呢。但是为了国家安定,长治久安,他必须要狠下心来,宁王朱权是他幼子中最钟爱的一个,他必须要有所奉献,有所牺牲。
朱元璋走下御座,将朱权轻轻扶起,满脸爱惜道:“权儿,都已成人了,还哭什么,舍不得走?朕象你这般年纪早就离家出走,游历四方了。”
朱权拭了拭眼泪道:“父皇,我不是舍不得走,我是担心父皇的身体。”
朱元璋笑了笑道:“自古人生谁无死,会当击水三百年。只要你们子孙争气,把大明朝守得住,管得好,朕已是年近古稀,该做的事都做完了,即使此刻便走,也没什么好遗憾的。”
他这一番话,说得朱权和朱允炆都更加伤感,朱允炆上前一步道:“皇爷爷,你定会长命百岁的,大明朝不能没有你。”
朱元璋将朱权和朱允炆的手拉在一起道:“你们二人自幼一起长大,名为叔侄,实为兄弟,日后要相互扶持,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朱权、朱允炆二人一齐跪下叩头道:“谨遵父皇(皇爷爷)教诲。”
朱元璋将二人扶起,对朱权道:“权儿,时辰不早了,你这便去吧。”
朱权擦干眼泪,转身离去,朱元璋将他送至奉天门东边台阶之处,朱权又跪下叩头拜别,朱元璋点了点头,朱权迈步走下城门,朱元璋站在城门之上,看着朱权的背影慢慢走出了午门,朱权在午门外再次叩头拜别,朱元璋朝他挥了挥手,眼眶渐渐湿润,午门朱漆大门缓缓闭上,父子二人就此一别,天涯永隔,再无相见之日。
文武百官将宁王朱权送至金川门外的龙江关码头,朱权登船北上,浩荡江风迎面吹来,去国怀乡之感油然而生,望着这一幕幕熟悉的山川景物,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见,不禁令朱权悲从中来,潸然泪下。
送走了宁王朱权之后,朱元璋转头问朱允炆道:“太孙,你可知朕为何要将宁王封在大宁都司?”
朱允炆眨了眨眼睛,道:“孙儿也正为此事困惑,按理论十七叔深受皇爷爷宠爱,本应封在内地,不应去那塞外苦寒之地,受此风刀霜剑之苦,为此孙儿百思不得其解。”
朱元璋哼了一声道:“身为皇家子孙,不仅仅要享国家之福,更应受国家之苦。经此胡蓝党案,朝中功臣宿将被屠戮殆尽,内忧已无,然诸王统兵在外,已成外重内轻,尾大不掉之势,尤其是秦、晋、燕三大塞王,统兵十数万,如有异心,朝廷难以制衡。朕本留傅友德、耿炳文二将为你辅弼,傅友德擅攻,耿炳文擅守,有此二人,天下可安。孰料傅友德这厮不识抬举,竟敢在御前自刎,害得朕大病一场,也坏了朕的百年大计。故此朕不得已才封权儿为宁王,驻守大宁。大宁都司带甲八万,革车六千,尤其是辖下的朵颜三卫,一色蒙古骑兵,骁勇异常,为天下之冠。你十七叔与你又情同手足,如天下有变,你命他带兵入关勤王,天下可定。”
朱允炆恍然大悟,对朱元璋跪下叩头道:“孙儿叩谢皇爷爷圣恩。”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