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山河易主 第七章 相煎何太急13第2/2段
宋忠喃喃自语道:“莫逐燕,莫逐燕,逐燕日高飞,高飞上帝畿。”
张士行不明其意,问道:“都督,你是在吟诗吗?”
宋忠转头对张士行道:“你不晓得吗,自我们到北平府后,城中便流传着这样一首童谣。”
张士行这才恍然大悟,道:“卑职也略有耳闻,难道燕王真有不臣之心?”
宋忠道:“燕王固然可虑,我倒是更担心朝中的那帮秀才。当断不断,必受其乱。若是朝廷真想对燕王削藩,当一举将其拿下,不能象如今这般优柔寡断,拖延时日,令人无所适从。”
张士行道:“燕王毕竟对国家有大功,没有确凿证据,皇上不好动手。”
宋忠感叹道:“这就是先帝与今上之间的区别所在了。蓝玉、傅友德、冯胜哪个不是对国家有大功,说杀便杀,毫不拖泥带水。作为一个君王,没有一些杀伐果决,偌大的一个国家如何掌控?”
张士行劝慰道:“今上以仁德治国,是我等的福分。”
宋忠望着渐渐黑下去的天色道:“但愿老天开眼。”
当天晚上,大队人马便在居庸关城歇宿。次日一早,众人出发,路过缙云山,来到黑谷口,地势渐高,始入燕山,山路弯弯曲曲,盘旋往复,俗称十八盘,两旁茂林深谷,渺无人烟。山路将尽处,两山高耸,夹峙如洞门,过此之后,便是一马平川,朔漠无垠,地皆白沙,深没马足,劲风如刀,天气陡寒。
塔娜属下的老弱妇孺登时便受不了这冷热交变,许多人因此得病,一日行不了十几里路。还好宋忠也不是去行军打仗,并不催促,由着他们的行程,一路上走走停停,晓行夜宿,走了月余,终于来到了开平卫,元上都故城。
元上都所在的金莲川草原水草丰美,自古便是匈奴、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诸多民族的游牧之地。宋金之际,金世宗完颜雍巡行此处,见黄花遍地,景色宜人,便将此处命名为“金莲川”,后在此处筑有景明宫,作为避暑行宫。
南宋淳祐十一年(公元1251年)蒙哥汗即位后,忽必烈以皇弟之亲,受任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于是忽必烈把他的金帐自蒙古帝都和林南移至金莲川,以便就近控扼中原。
南宋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春,忽必烈命僧子聪(即刘秉忠)在桓州以东,滦水(今闪电河)以北,兴筑新城,做为藩邸。南宋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新城落成,此城背靠龙岗,南邻滦河,周遭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气势恢宏,故此忽必烈将它命名为“开平”城,作为藩邸,取开万世太平之意。
同年,蒙哥汗在征宋时战死于四川钓鱼城下,蒙古帝国汗位虚悬,留守帝都和林的阿里不哥在众位王公大臣的拥立下即蒙古大汗位。正在荆襄一线与宋军厮杀的忽必烈闻讯急忙率军返回,自立为帝,在开平即大汗位,与阿里不哥展开夺位大战。
忽必烈以开平为中枢,调动辖下一切资源,倚靠汉地丰厚的人力物力﹐历时四年﹐终于战胜了阿里不哥,成为了蒙古大汗,故此开平成为龙飞之地,备受重视。
中统四年(公元1263年),忽必烈升开平府为上都﹐以取代原帝都和林。至元十三年(1276年)南宋灭亡,大都也在同年落成,忽必烈统一天下,便将上都作为避暑的行都﹐春去秋还,形成两都制的格局。元朝皇帝在上都期间,政府诸司都随往,以便处理政事。元帝除在这里狩猎行乐,处理朝政之外,还接见蒙古诸位王公贵族,并举行祭天大典。故此上都城内汉家宫阙与蒙古毡帐并存,并行不悖,相映成趣。
元末红巾军事起,各地义军纷纷起兵相应,一时间风起云涌,元军疲于应付。在元顺帝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农历十二月,红巾军分道北伐﹐中路关先生﹑破头潘所部一路过关斩将,竟然了攻陷上都,焚烧宫殿,搜夺财宝,大掠七日后才撤离。自此,元上都地位一落千丈。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大明王朝,并派遣徐达率军北伐,同年七月,元顺帝从大都逃往上都。次年,明朝大将常遇春、徐达率领的中路大军攻克元上都。至此元帝国又开始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史称北元。
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朱元璋将元上都正式设开平卫指挥使司,作为宁王朱权就藩之地大宁卫的侧翼保障,然后大力经营,加强屯守,并修缮城垣,与大宁卫并称塞外强镇。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