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山河易主 第十二章 金陵王气黯然收9第2/2段
左右闻之,无不涕下。
张士行快马加鞭回到京师,入宫见到建文帝,将陈瑄舟师归降,燕军已经渡江的消息一一禀告。
建文帝闻言大惊,这时镇江投降的消息也已传来,建文帝更加愁眉不展,绕室徘徊,有些不敢相信这是事实,喃喃自语道:“朕以一国对一隅,何以至此?”
张士行上前一步道:“平心而论,坏陛下大事者,李景隆也。郑村坝、白沟、济南三战三败,丧师辱国,燕军此后不复制也。”
时群臣在侧,黄子澄哭拜于地道:“大事去矣,我荐景隆误国,万死不足恕此罪。”
方孝孺从右班武臣中将李景隆揪出,愤然道:“陛下当斩李景隆,以振军心。”
李景隆跪倒在地,双股战栗,不断叩头求饶。
建文帝看在眼中,有些于心不忍,毕竟是自己的表兄,他对方孝儒等人道:“曹国公虽然有罪,然今日兵临城下,不宜斩杀大将。徒然灭自己威风,长敌人志气。朕以为不如令曹国公戴罪立功,与周王二人赶赴燕营议和,许以割地,划江而治,再做打算。”
方孝儒道:“前番遣宁国公主前去议和,燕王不准,今遣景隆、周王二人,恐事不谐。”
建文帝道:“权且是死马当活马医。况周王为燕王同母弟,情分不比他人,也许有效。”
群臣默然,此刻大家皆知京城不保,各思退路。
李景隆叩头谢恩,急忙下殿去了。
黄子澄看着李景隆远去的背影,感慨万分,当场吟诗一首:
“仗钺曾登大将坛,貂裘远赐朔方寒。出师无律真儿戏,负国全身独汝安。论将每时悲赵括,攘夷何日见齐桓。尚方有剑凭谁借,哭向苍天几堕冠。”
于是朝廷将周王从宗人府中放出,复其王爵,与李景隆一道前往龙潭大营向燕王议和。
燕王一见到自己的亲兄弟周王,不由得泪如泉涌,紧紧握住周王的双手,道:“不图你我兄弟还有相见之日。”
周王也泣下沾巾道:“兄若不来,弟几死在宗人府矣。”
兄弟二人抱头痛哭。
哭罢,燕王看见李景隆跪在一旁,已经良久,故作惊讶道:“何劳曹国公至此,尚有言乎?”
李景隆再叩头拜道:“臣奉陛下之命,前来与燕王议和。”
燕王朱棣哼了一声道:“遥想当年,曹国公在此登坛拜将,幼主朝臣行推彀之礼,公拥五十万大军,黄钺仪仗相随,是何等威风,今摇尾乞降,又何等狼狈,可见上天有眼,邪不胜正。”
李景隆脸色一红,急忙辩解道:“陛下与燕王毕竟份属至亲,同室操戈,为天下笑。今奸臣贬黜,还请燕王回师,陛下愿割江北之地与殿下,永为亲好。”
燕王不去理会跪在地上的李景隆,对周王道:“五弟试谓斯言诚伪。”
周王哼了一声道:“想当年李景隆佯称备边,突袭王府,将我擒拿,今日其言焉能信乎?四哥洞见深微,当知真伪。”
燕王指着李景隆道:“公等今为说客耶!始者诸王未有过错,而朝廷一意削藩,动辄加之大罪,削为庶人,以兵围逼。必欲大义灭亲,绝我宗嗣。我被迫起兵,以至于今,方救死不暇,何用地为!我皇考定天下,裂土分封,传之子孙,故有地矣。今割地何名?此又奸臣计也。凡所以来,欲得奸臣耳。公等归奏圣上,但得奸臣至,我即解甲谢罪阙下,谒孝陵,归奉北藩,永守臣节,天地神明在上,决无虚言。”
李景隆匍匐在地,不敢再言。
燕王道:“平身吧,曹国公。”遂在大营摆下筵席宴请周王与李景隆二人,然后将一份奸臣名单交给李景隆,礼送二人回城。
李景隆回宫后,将燕王所言回禀建文帝,并将名单呈上。
建文帝看罢,大怒道:“岂有此理,燕王是要将朕之文臣一网打尽啊,看来议和无望。”
方孝儒在旁安慰建文帝道:“陛下莫慌,城中尚有诸卫劲兵二十余万,城高池深,粮食充足。当尽撤城外居民入城,坚壁清野,彼无所据,其能久驻乎!”
建文帝从之,下令城外军民商贾昼夜撤屋运木,搬运粮草入城。盛暑之中,饥渴劳苦,死者相枕藉。官兵多为省事,纵火焚烧民居,以至于城外村社大火连日不息,百姓苦不堪言,皆望燕军速来,平息战事,解民倒悬。
方孝儒请示建文帝,下令在京诸王分守各处城门,以防燕军攻城。
张士行向建文帝劝谏道:“陛下,京城之中尚有一人,可谓大将之才,陛下因何不用?若用此人,燕军必败。”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