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岂曰无衣?第1/2段
经过黄玉书的一番努力,学堂的先生帮忙说服了校长,学校减免了二个孩子的学费。
镇长也以减免商铺的税费为由,跟几个掌柜商量之下,为二家人捐了钱,以供孩子继续上学。
而镇长警告黄玉书不许再搞出此类的事端,无论是他还是镇上的商家都经不起折腾了。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在开学后的第二个星期,华生发现原来空着的二个桌椅,曾经的同伴又回来了。虽然他们脸上还有一丝抹不去的阴霾,但是总算是又回到了学堂里求学。
对于孩子们来说,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二个孩子回到学堂的这一天,先生也非常开心,这天在课堂里的话语也多了一些。
今天这一堂课,先生上到一半,便停下了手里课本的讲读,而是换了一首大家都听没有听过的古读诗写在黑板上。
然后回过头来看着一帮孩子,微笑着说道:“我们今天来学一首古诗文,让你们接触到中国更久远的历史,明白更多的道理。
看着一帮孩子迷茫的眼光,先生挥动着手中的教鞭,指着黑板上的字,大声地读诵起来。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一首诗经《秦风-无衣》在教室里回响。
坐下面的学生纷纷表示听不懂这首古诗文的意思,连华生也看着先生问道:“先生这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是何意思,还请为我们解读。”
“对呀,先生我们也听不明白,请先生为我们解说!”
“谢谢先生,我们想知道这首诗的含义!”
坐在下面的学子们对这首古诗都感兴趣,纷纷举手说道。
先生看着一帮孩子们微笑着回道:“大家别着急,我现在就为你们解说。”
“诗经里《秦风》的秦地,是陕西中部、甘肃东部,秦人在商周时期以养马闻名,以尚武著称。当时的秦人部落实行的是兵制,平民男子平时耕种放牧,战时上战场就是战士。”
“武器与军装由自己准备。这种兵制在北方的少数民族中一直在延续着,在当时,成年的秦人男子,自己有战袍、戈矛。只要发生战事,随时可以上战场。”
“先生,这跟诗文有关系吗?”有学子问道。
先生挥了挥教鞭,继续说道:“这首诗一共有三节,后面的两节只是第一节的同义复唱。你们可以不用去多理解,只要读懂第一切就行了。”
“第一节的意思是:谁说我们贫穷,我们跟您一样也有战袍。要出兵打仗了,我们已经磨好了戈矛,君王啊,我们与您同仇敌忾,共同抗敌!”
华生说了先生的一番解读,看着坐在身边,刚刚复学的小伙伴说:“先生的意思就是你要不害怕,我们都穿着一样的衣服!”
先生看着两人笑道:“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我再为大家解读一下这首诗的背景,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我们国家的历史。”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周,诸侯因被幽王烽火戏弄,以为幽王故伎重演,未来救援,镐京被破幽王被杀。后诸侯得知犬戎攻破王畿之事,率兵救援打退犬戎并立宜臼为周王。”
“诸侯撤兵后第二年,犬戎再次来犯,周平王向诸侯求援,这时中原局势不同以往,无助之下,平王想起为周室牧马的秦部族,随遣人求救。秦人首领的赢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