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开考第2/2段
这个话题对于他来说,感觉也是so easy,思虑一番之后,便下笔如有神,因为在他看来,国君固然应该正直,但一旦矫枉过正,也许带来的就不是全国莫不能正直,而是全国莫不能畏惧。这里面本身就有一个度的问题,过刚易折。这种理论更贴近朱标的思想,却和朱元璋有一些出入,但他没有想太多,毕竟他不认为他的文章能够被朱元璋看到,毕竟写这篇文章的人叫“白木”。
也许是一早就对这个话题有所想法,他答得尤其的快,写完之后方才半日。闲来无事,便在后殿门口偷望前殿,见前殿进进出出不少人,因为前一场考完之后便会同步开始第一场试卷的誊抄,誊抄是为了避免因为字迹被认出或是在试卷上做记号而导致作弊的情况。
他也是非常好奇,要知道这几千人的试卷誊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如果是作弊之人可以买通誊抄人员,不是同样可以在试卷上做上印记,以作款曲。
考场之中的众人却没有他那般闲情逸致,就像那丁显如今正在那长四尺,宽三尺,高五尺的透风房间里,架着一块床板作为主桌在奋笔疾书,时不时还要松开手捏捏鼻子,因为丁显的位置就在茅厕旁边,这数千人的排泄物味道可想而知,只怕是今朝没有高中,倒夜壶的天赋可能也可以练就出来,但转头看丁显的考卷,已经洋洋洒洒写了大半张纸了。
又是三天过去,终于到最后一场策问了,考场内的考生们似乎都已经有些疲惫了,很多人甚至都直接开始睡起了大觉,看来是准备吃好喝好,最后再来一鼓作气了。而朱雄英也是养精蓄锐,只等最后一场,不得不说,这种考试模式着实磨人,连续九天的奋战,虽然中间考完一场可以回去暂时休息,但整个考试没考完又有谁敢真的放松。
最后一天子时,最后一场的策问的题目分派下来,他看着刘能递过来的字条,突然整个人呆住了,拿着字条的手纹丝不动,就像一座雕像一样。这最后一场策问的题目居然是:《边塞王》。
这个话题可让他陷入了回忆,历史书上说,边塞王是朱元璋特意设置来互相内外制衡的,也是为朱标铺的路,但在历史上,之后叛乱的确实也是边塞王。这个策问答好了也许满堂彩,答不好怕是要触怒龙严啊。而朱元璋老爷子,可不是什么好惹的角色,杀人是从来不眨眼的。
这道题他整整思考了半日,都还没有动笔,看来今晚是答不完了,他让刘能先回去告诉常氏,今天宋讷留他在家中过夜。因为此刻,他正在思绪之中,不想这种思考被打断。而不远处考棚内的丁显看到这道题却似乎两眼发光,因为丁显曾在客栈中和朱雄英争论过这个话题,丁显认为边塞王是国家的危害,应当及时消除,否则会酿成大患,还以曾经唐末的藩镇相类比。想到此,丁显没有他那么多的思虑,直接就开始了长篇大论。
直到第二日的清晨,他都还没有动笔,而且他一夜都没合过眼,历史书中有边塞王的好与隐患,但方法呢,朱允炆后来的削藩是失败的,甚至后世康熙老爷子的削藩也是失败。那么,是否要削藩,如何削藩。就在刚刚,他想清楚了,提笔开始了书写:“九边塞王,利用得当便是利刃,可保边境安宁,利用不当便可害人害己,威胁朝堂安危。而利用边塞王之关键在于威势与制衡,所谓威势,是中央之集权,中央之兵力,可威慑诸王,以至统御诸王。所谓制衡,乃将诸王分裂,不令其形成合力。制衡有三策,一、争功二、淘汰三、轮替.......”
这一写便是整整一日一夜,直到第三日的清晨,他望着笔下洋洋洒洒的文字,心中颇为的得意,给了自己10086个赞。这是他结合历史所学以及21世纪的视野得出的方案,他相信若是自己能够为君,这些方法定然能够实现削藩,看来自己还是比臭弟弟朱允炆要强上几分了。只怕是考官看了要惊掉大牙吧,想来都觉得甚是得意。
他长长的伸了个懒腰,已经两天两夜没有合眼了,这会才觉得疲累,果然人在专注做自己享受的事情时,是不会觉得疲累的。他把试卷交给了刘能,自己便回府睡觉去了,这一觉睡得叫天昏地暗,不见时日,当他醒来的时候,发现居然已经是第三日的辰时了。
刘能早已在门外等候,他见刘能便问:“考试可结束了?”,刘能答应道:“禀殿下,考试已经结束了,所有考生都已离场。”他点了点头,终于完成了这三场考试,还真是着实不易,不知道那丁显考得如何,不知道自己的成绩能否金榜题名。
但不论如何,自己这身横溢的才华怕是藏不住了。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