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赵蓉蓉第1/3段
2005年3月18日,我准备从昆明坐车南下,经过普洱、双西版纳后进入老挝。西苑客运站,走进车站前在旁边买了瓶水,到餐馆里吃饭,点的是老奶洋芋、汽锅鸡、野山菌和豆焖饭。在我吃饭的事后,一个穿着纳西族服饰的妇女也走到这家饭店就餐。(纳西族(Naxi minority)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为云南特有民族之一,绝大部分居住在滇西北的丽江市,其余分布在云南其他县市和四川盐源、盐边、木里等县,也有少数分布在西藏芒康县。)
见到她的样子,有一种直觉出现,我应该是非常熟悉,又想不起来。我吃完后,也不急着走,等着这个纳西族的女子,她穿着短衫,下系长可及地的百褶裙,披羊皮,裹青布头巾,戴金、银、玉、石等制作的耳环和手镯。观察到她吃完后付了钱,从这家饭店的角落里,拿出一个大袋的包裹,对店家道谢之后,提着包裹缓缓走进了车站。
我也跟着进入车站,看着她走到去丽江的客车前,走上了车,并把包裹放到客车底部的存物箱里。我犹豫了一会儿,看着到丽江的车要开走的时候,我连忙跑过去招手,表示我也要上车,客车停了下来,我上了客车,走过客车中间的过道,有老人、妇女、小孩、打工的人和到城里买东西的人。走到这个女人面前,女人坐在开窗户的一边,我直接坐在她的旁边。她对我笑了笑,我也微笑以对。
眼尾的皱纹,微小的神态,我想年轻的时候肯定是大美人儿。我坐在旁边不由问道:“你是纳西族的还是彝族的人?”
她想了想,回道:“我是纳西族的人。”
“可以告诉我你的名字吗?我很好奇,因为我曾今有个朋友失踪了15年了,年轻的时候和你现在的样子很像。”我又问道。
“十五年吗?”她喃喃着。客车在快速地行驶。
“抱歉,是我想事出神了。我的名字吗,赵荣,荣耀的荣。”蓉蓉带着歉意说道。
“赵荣,赵蓉蓉。”我心中心中默念着。赵蓉蓉,我急忙打开手机给0号发了个信息,叫他发一张赵蓉蓉的照片过来。
经过长时间的交谈,了解到她是10多年前来到三坝恩雅纳西族乡的支教老师,交了十几年的小学,这次出来是给乡里的孩子带学习用具的。
我则表示想去她教的小学去看看,蓉蓉面带犹豫,我继续说道,“我就是单纯的想看看,如果能帮助到那里的孩子,我会很乐意的,这是我的心愿。”反正最后她被我的大义说服了。到了丽江之后,转坐摩托车,我出了钱,一人一辆。从早上到下午3点过,坐的摩托车停了,可是没有房子,只有远处传来隆隆的水声。
跟着蓉蓉下车走了一会儿,大概10分钟,水的轰隆声越来越大,走到江边。看着想峡谷似的,飞湍急流、水泄涌动,很壮观。更壮观的是,在这样的急流上横着三条铁索,较下的是铁锁组成,最上的一条是很粗的光滑钢丝。蓉蓉对我说道:“过了这条河,对面再走俩小时的小路,就到她上课的学校了。”
我问她,这要怎么过去。她指着江上的三条铁索,吊着绳子从上面走过去。我表示没问题,直接上呗。先把包裹用绳子绑在最上的钢丝上,向前用尽全力把包裹推去去。
用绳子绑着自己的腰,并一段系在光滑铁索上,脚踩着锁链形成的横索,想走钢丝一样,飘飘荡荡地走到对面。蓉蓉也是如此,腰间系上安全绳,脚踩横索,手扶着另一条横索,时间快,过来的也很快。可以看出蓉蓉并没有进行什么专业的训练。
在进入山区之前,我就收到0号传过来的照片,看着照片,对比走在前面的赵荣,这下我几乎可以肯定她们是一个人。
当然,我是不会拆穿的,这是我们这一段时间的默契。
我手里拎着着个大包裹,时间久了还是有点沉的。我对前面的蓉蓉问道:“你曾今应该有个孩子才对,能告诉我吗?”
赵蓉蓉停了下来,我差点撞到了她。
“本来是有的,后来没有了。”淡淡地回道。
我没有再问,只是默默地赶路,天黑之前,我终于看见了远处有房子,是石头堆砌的房屋,天花板是很薄的石块像瓦片似的叠加的。我指着前面的石屋问道,我们的目的地就是那里吗?赵蓉蓉点点头。
我有些激动,向前跑去,有用不尽的力量。至少很快就有饭吃了,走到石屋前,木质的门上只有绳子拴着,并没有锁。我把包裹放在门口,又急忙跑到旁边的几间石屋看看,里边是一些木质的桌子和椅子,教室打扫的很干净,这是唯一的优点。
总共四间石屋,两间是教室,一间食堂,一间是办公室,亦或是赵蓉蓉的卧室。
赵蓉蓉后到,把包裹放进自己屋子后,找到我,一起走向村长家。村长家在7年前不是住在学校旁边的,后来搬到这里来的。不到十分钟,像是蒙古包似的村长家就到了。经过交流之后,知道这老大爷,六十多了,身体一直不怎么好,希望赵蓉蓉当村支书,如果他去了,村长就让赵蓉蓉坐,这也是村里人的想法。
是不会拆穿的,这是我们这一段时间的默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