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杀鸡给猴看第2/2段
“魏大人的话也不错,可是没有银子怎么办?”佐官江平两手一摊,明显是不想从命。
“眼下百姓受灾,颗粒无收,赈灾要紧,可你们还在等待朝廷拨银?各级官员以往日子都过得不错,危难之时,捐些银子给灾民,度过眼前困难有何不可?难道庆阳县要置皇命于不顾了。”魏伯仁的话说得不高也不低,但每个字都让在场的人胆战心惊。
“大人,下官是庆阳训导朱河生,有话要说。”有一名官员走出来。
魏伯仁点点头:“请说。”
“大人,本官是训导,在县衙经历二十余年。平日里喜欢收集一些资料,供教学所用。去年庆阳县从知县到轿伞扇夫的年俸,计有县衙各类人员105人领取俸银、工食银,年总需银两为833两1钱8分。其中知县方面共72人,知县大人年俸银40两4钱2分6厘。另有儒学方面共9人。本人年俸银20两,是县衙里衙役中最高的俸银;斋夫3名,每名年领10两;廪生2名,每名年补助3两4钱;禀膳厨师15名,每名年领3两3钱8分。就这样的情况,如今物价年年涨,日常开销实属不易,怎么还有多余的银子?”
训导官的话无异是最有说服力的,下面便议论开来。庆阳县本来就是个穷县,山多地少,河道纵横,经商人也不多,比起寿阳其它衙门收入少许多,官员也觉得矮了半截。如今,好的县不先行一步,让穷的县先走,于情与理都说不过去。训导的话就更能引起大伙的共鸣了。照这种情形,捐银以及自救恐怕也很难落实了。众官员都在看魏大人如何收场。
这时,魏伯仁却没有丝毫紧张,他满脸笑容地走到训导跟前:“朱大人说的话本官知道,都是读书人嘛,这点银子确实是很清苦,养家糊口也很勉强了。”
“魏大人所言极是。”
训导本就是县衙管理教育事务,平时接触的都是读书从教之人,大多数人是清苦惯了。所以,魏大人的理解,也让他有些感慨。
“然而,并非所有的人都是清苦的。”魏伯仁的话音一转,让所有在场的吃了一惊,“县衙这几年火耗和税赋,下官来之前已经调阅过了,征收的银两中,每两加征四至五钱作为火耗;粮一石加征二升到一斗,这笔耗羡超过正常税收的多少倍?从知县开始,能说说你们各自的养廉银是多少?朝廷还有规定,七品优免田赋80亩,免丁徭8人,这都省了不少的银子。这些年朝廷拔付庆阳赈灾银两有多少?看看淮河两边的堤坝修了多少?这银子到底去了哪里?”
魏伯仁的话同样似利箭一般射向在场的官员,堂上顿时鸦雀无声。显然,大家心里清楚,谁口袋里银子多,谁日子好过。魏伯仁此时想只能一鼓作气,把他们的气焰打压下去。
“各位,本官不是非薄情寡义之人,也理解各位的苦衷,你们其中确有廉洁奉公,清苦守正之人。县与县之别是存在的,各位一定会说到寿阳,为何他们还没有捐银?告诉各位,寿阳担负剿匪国家军粮事宜,前些日子船队遇袭,损失惨重。本官体恤民情和署衙的难处,宽容几日,到时候他们一定会按照朝廷的意思办的。本官既然到了庆阳,就要给庆阳百姓有个交待,除了捐银,你们还有其它的办法吗?”
听了魏伯仁的话,堂上各位官员相互看看,没有人再出声。
魏伯仁环视众官的衣着,都非常的好,便又笑了笑说:“你们也不要哭穷啊,瞧你们这身衣冠,说是穷县的官谁能相信啊?本官告诉你们,比起老百姓,你们的日子强多了。捐银是朝廷的意思,巡抚衙门认可的,朝廷当下困难,需要各位官吏为民着想。捐银只是权宜之计,根本的还是需要衙门精诚团结,共同抗灾。魏某只是办差之人,办得好,本官谢各位帮忙,办不好皇上杀我的头。不过在皇上杀我的头之前,本官总不能一人孤魂独行吧。本官告诉你们,本官在庆阳县呆上十天,要好好查查历年赈灾银两的去处,到时候不要怪本官不讲情面。”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