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宰执之谋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澹台商并没有等到澹台宬来找他,坐在会客堂内,澹台商也在想着一些事情。

  既然澹台宬没有来找他,那就说明此事并不是需要进行商议的,澹台商觉得其实他也能够想明白一些了。

  文庄王做出的决定如此,可能在文庄王看来,他能够达成心中所谋。澹台商也觉得文庄王是可以达成所谋的,否则文庄王也不会就此而做出决定了,而且文庄王也没有与他和宋哲进行商议。

  其实澹台商也想到可能文庄王会让澹台宬去到王宫,自是共同商议使节之事,到时候说不定他与宋哲也会去到王宫大殿,但直到此时也没有等到文庄王的指令,反而却是得知让他不用去礼仪汇台了。

  对于这样的决定,澹台商觉得有些难以理解,不过他随后也就想明白这一点了。文庄王是想与两国的使节进行密谈,并不想让大臣们听到他们之间的话语。

  澹台商觉得,这并不是文庄王没有想好该如何与使节说,反而是能够说明文庄王已经想好了计策,只不过此事还不能让文官们知道,以免传出去不利于文庄王的计策。

  对于文庄王的这一决定,澹台宬是支持的,或许也只能表示支持,但至于说文庄王为何会有这样的一个决定?澹台商并不能说出真正的原因,毕竟他也没有想明白,澹台商知道文庄王是会主动说出其中的原因,而他与宋哲自然也就能够知道了。

  明天早晨在议事堂内,澹台商觉得还可以向文庄王提出建议,至少不能只让文庄王一人去见两国使节,总要有人帮着文庄王说话才可,同时也能知道两国使节的一些谋划,到时候也能提醒文庄王了,澹台商觉得他自己就是最为合适的人选,不是宋哲,也不是别的那些大臣,不会只因为他是宰执,更在于他不能让两国使节直接与文庄王商议,因为文庄王也很有可能会受到两国使节的影响,从而做出一些与计策本身相违背的决定,这也会让文庄王自己处于不利的境地。而他在其中则可以做出一些判断,至少不能让两国的使节随意的就能达成目的。

  澹台商在想到这一点后,他觉得自己可能还是并非完全相信文庄王的,否则他也不会想着只让文庄王一人去到礼仪汇台了。或许当他提出这一建议的时候,文庄王根本就不会同意,因为文庄王立刻就能想明白其中的原因,但如果他不对文庄王说出这些,很有可能宋哲也会想到,然后提前对文庄王说出这些,如此一来,他将会落后于宋哲了,这个宋哲只是吏首,而他是宰执,所以他必须要在宋哲之前说出这些才可。

  澹台商决定,如果文庄王是不同意的,他也要去到礼仪汇台,至少也要站在门外,当文庄王下达什么指令的时候,他可以进入到屋内,澹台商也想着应该带上几个甲兵之士,虽说这是两国邦交的事情,但依然是要防备于他们的。

  文良王与武简王到底又与他们说过些什么?也只有两位使节最为清楚了,或许他们还会胁迫文庄王,站在门外之后,他就可以做到反过来胁迫两国使节。澹台商也想到应该在屋内埋伏着甲兵之士,这也是为文庄王考虑,可文庄王不一定能同意,为他又不敢擅自决定这件事情,或许也应该让宋哲一起提出这个建议,但是如此一来,宋哲自是也会去到礼仪汇台了。

  看着会客堂外,澹台商觉得此事还是很难的,不能让文庄王单独去到礼仪汇台,也不能让文庄王受到两国使节的胁迫,毕竟他是一国的宰执,出现了这样的事情恐怕也是难辞其咎,但他又不想让宋哲也去到礼仪汇台,其实也是不想让宋哲参与到这件事情当中,算是不想让宋哲分得一份功劳,这可是很不错的功劳,说不定宋哲还会因此再得一份功劳,本来才用王宫内挖铜的事情打压住了宋哲,很有可能宋哲又会因此而再度邀功了。

  澹台商很清楚的知道宋哲是怎样的一个人,像邀功这样的事情,宋哲总是会出现于最为合适的地方,而且会让文庄王觉得,如果他不给宋哲犒赏就是对不起自己一样。那个时候的宋哲总是会让澹台商觉得犹如神助一般,可他又做不到像宋哲那样。

  对于如今这样的事情而言,澹台商认为宋哲是一定可以想到的,宋哲也会想到其中的原因,而宋哲也会主动的提出去到礼仪汇台,他的说辞肯定是不能让文庄王受到两国使节的胁迫,文庄王只是一个人,而对方是两个使节,从人数上来说,文庄王就是不占优势的,尽管文庄王是一位诸侯王,可面对着具体的情形也就会有不一样的情形了。

  澹台商知道,他也不可能做到不让宋哲知道这件事情。只要让宋哲知道了,宋哲就会带着他府内的甲兵之士守在礼仪汇台外面,到时候又会让庶民觉得宋吏首是为国而谋之人,而他宰执府却没有做到这一点。

  虽说澹台商也提前想到这一点了,可他也不想直接让府内之人先去礼仪汇台,他觉得自己很难做到这样的事情,但宋哲就不一样,说不定宋哲就会连夜派人去到礼仪汇台,即便说文庄王并没有下达这样的指令,以宋哲平时做事的风格来说,他可不会在乎这些,哪怕是受到了文庄王的责罚,下一次宋哲还会这么做,宋哲是吏首,文庄王以前在责罚宋哲的时候也不会很重。

  可如果是一国用王宫内挖铜的事情打压住了宋哲,很有可能宋哲又会因此而再度邀功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