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九章 嗦面第2/2段
喻儿在房间内叫了酆老先生一声,随即将做好的面端了上来,葛亮和王大柱也是闻着香味而来。看着碗里的面条,一根根的都是单独成立的,上面放着排骨,再加上一些菜叶葱花和新鲜的竹笋。
“今日吃的是汤面,快尝一尝吧!”喻儿说道。
“这面还能够如此纤细的吗?喻儿是如何做到?”酆玖老先生问道。
“很简单的,只需要将面粉活成团,然后在拿成细丝就好了,趁着开水下锅便好了!”喻儿解释说道。
“来来,先不管其他的,吃了再说吧!闻着就是很有感觉了!”酆玖老先生直接嘬了一口汤,“啊~!浓味鲜香,好喝到模糊啊!”
“真的,看来还是喻儿的手艺最好了,咱也是试一试!”王大柱拿起筷子夹起面条,放入口中,接着就是“呼~呼~呼”的嗦面声传来。
王大柱并没有说话,不过吃面的额速度已经能够看出来对这碗排骨面的认同了。
“孔明哥哥?”喻儿见葛亮迟迟没有动筷子,便是问道。
“哦!亮在想比试的事,那亮也试一试好了!”话说葛亮根本就不是想什么比试,主要是看到面条有些愣神感怀罢了。
话说古代如何吃面的呢?
早期的面食可以归结为两个字:糗和酏(yǐ)。
糗和现今的意思大不相同。在《孟子》、《尚书》等史籍里,糗通常是被炒熟的面或米做成的干粮或是面食粘连成块状和糊状。
把面粉做成糗大大增加了面粉食用的便利性,既便于携带,又便于食用,算是古代版本的干吃面了。
和糗不同,酏很可能是早期的发酵饼。唐代贾公彦认为酒酏和唐代的起胶饼类似,而起胶便是发酵之意,因此古文中的酏食很可能是发酵饼。
面食发酵以后很可能出现酒味或发酸的味道,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古人才把酏一类的面食叫做酒食吧。
先秦时期,南北之间的面食已经有些许区别。在楚地人们专吃一种做成环状的饼子,这种饼子也是用面粉制作而成的。
汉魏六朝时,人们的面食主要指的是饼。这是因为当时人们把面粉制作成的各类食物,统称为饼,再加上好吃的胡饼以及调料胡麻传入了中国,所以饼已然成为日常所食用的吃食。
《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当时的面食以及当时面点制作方法,从该书所描绘的制作方法来看,汉魏六朝时期制作面食的技艺相对于春秋战国时期要精进了不少。
唐宋时期,经济发达,各类面食出现于世,不再仅限于饼这一类面食,各色面食也不再以饼为名。馄饨、馒头、包子等面点各有千秋,光馄饨便有十几种样式和馅料,可见面食是多么的受古人欢迎。
明朝是面条发展的高峰期,人们将蔬菜或肉类混进面中做出营养丰富、口感奇特的面条,如豆面、虾面、鸡面等等。
简单说来,葛亮已经一年多没有看到这玩意了,瞬间之际葛亮还以为自己穿越回去呢!
葛亮放下自己羽扇在一旁,拿起来筷子,又是顿了顿,古人云:新手嗦面,高人嘬汤。端起碗轻轻吹了吹,就浅浅的一口。就这一简单的一口,吃面之灵魂,一在汤,二在时机。
“鲜香浓郁,好喝到发抖啊!竹笋鲜香席卷四方,若是能够在深夜十分来上一碗,足慰平生啊!没有想到喻儿竟然有这样的手艺,不枉亮对喻儿深情题诵。”
喻儿不由稍稍脸红了一下,啐道:
“孔明哥哥,说什么呢?”
“哈~哈~!”酆玖大声笑道。
“咱算是知道是和缘由了!”王大柱也是吃面的同时说道。
“哼!”喻儿说着便是走出了房间,自己到厨房去了。
“怎么样?”
“简直绝了,大柱这辈子都没有吃过如此好吃的面!”
“老夫也是,喻儿走了,可以放开了吃!”酆玖老先生也是大声的嗦面起来。
葛亮看着这一幕,有些想要吐血而亡的感觉,原来把喻儿气走了的目的就是自己吃面方便,话说这也是正常的,不拘泥与小节是在男人面前的,在喻儿这样一个小娘子面前却是有些抹不开情面大吃特吃。
很快王大柱的那碗面便是没有了,当即便是到厨房去了,葛亮估计了一下王大柱的饭量,至少也是三大碗才算是有了点感觉。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