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篇 普照寺的传说第1/3段
普照寺位于罗溪瑶族乡海拔1581米的高登山上,史载由佛教徒黄皈依师“披荆斩棘,募化殿宇钢瓦”,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修筑而成。据传,黄皈依师为修普照寺,共募得铜钱三王桶(一种大木桶)后,普照寺才敢动工,可见其耗资之巨。至于黄皈依师为什么要在这么高的山顶上修寺庙,据罗溪民间传说,是因为两百多年以前的某一天,高登山脚下有座瑶族院落,无故被大火烧光,瑶民怀疑遭天火所焚,便请来高僧黄皈依师行法事,做道场,敬神消灾。正当烧道场钱纸时,突然阴云密布,狂风大作,一股旋风把道场钱纸卷上山顶。灾民追至山顶,无不大吃一惊,只见道场钱纸在山顶的平地上继续燃烧着!意识到这是菩萨显灵,指引要在山顶建庙敬神。扶觇一问,得到普贤菩萨、毗卢遮那佛、文殊广法菩萨和地藏菩萨明示,要在此护佑众生。于是在黄皈依师的带领下,募捐出力,修建了这座庙宇供奉诸菩萨。
黄皈依师建好普照寺后,因山高风大,寺庙“常被烈风所塌,嘉庆年重修,枋柱皆以石工竣。”重修者谁?据载系青坡里劝首阳通鉴、李元芳约请兰绍裘、葵中立等,共化得银钱三千两,六年苦修而成。“枋柱皆以石工竣”,也就是说,整座寺庙从柱到墙、到枋、到瓦都由石块建造而成。
普照寺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全石结构,前后五进,布局合理,规制严谨,有正殿、后殿、厢房、火房、厕所、马厩、杂屋等大小房屋十余间。
离普照寺山门不远处有一口已经废弃,称为“仙人井”的古井,传说普照寺以前因为地处高山之巅,没有水源,寺里僧众及前来敬神的香客喝水要到很远的山下去挑,由于山路崎岖陡峭,上下特别费力,雇人一天来回挑一担水,还得起早贪晚两头黑,所以雇请的人最多干两三天就不愿再来了,最后竟无人领这分差事。寺里僧众没法,只得自己轮流下山背水,远道而来的香客也得自备饮水,极不方便。
一天,有个来自贵州名叫李清源的后生,替山下某施主打短工送捐米到普照寺,寺院主持见小伙子长得膀宽腰粗,敦实有力,便挽留他长住寺中,专为寺庙挑水,李清源十分乐意,一口答应,不仅一人顶两,每天早出晚归,一天跑两个来回,挑满满两担水上山,而且任劳怨,勤勤恳恳,天天如此,从不间断,寺里僧众都很满意。
却说这年酷暑时节一个烈焰当空,万里无云的日子,李清源挑着满满一担水,汗流浃背往山上走,走到离寺院山门不远的地方时,累得筋疲力尽,实在走不动了,便放下担子,坐在路边的大树下歇歇气。这时,忽见山下走来一位手拄龙头拐杖,须发皆白,年约百岁的老人。李清源感到十分惊奇,心想怎么这么大年纪的人了,居然还能气不喘,腿不软地爬上令许多年轻人也望而生畏的高顶山呢?
老人来到李清源身边,慈祥地对他说:“小伙子,你真了不起,能从那么远的山下挑这么大一担水到山上。我有几天没喝水,喉咙干得快冒烟了,现在特别想喝水,能不能把你水桶里的水给我喝一口,让我解解渴?”
李清源是个尊老爱幼,心地善良的人,听老人所说,十分同情,不加思索地说:“您老人家尽管喝吧,想喝多少就喝多少”
老人见说,十分高兴,双手捧起一只水桶,竟然一口气就把一桶水喝得干干净净,把李清源看得傻了眼,心里想道:我有生以来还从没见过有人能一口气喝完这么多水,何况还是一个这么大岁数的老人,真是出怪事了!老人见李清源发愣,便笑着对他说:“小伙子,是不是见我喝了这么多水,惹你生气了?”
李清源回过神来,一迭声回道:“没有,没有,喝桶水算什么,你就是把剩下的这桶水喝光了也没事,我有的是力气,下山再去挑就是了。”
老人感激地说:“难得的人了,居然还能气不喘,腿不软地爬上令许多年轻人也望而生畏的高顶山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