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之夜第1/2段
从卫星图片上来看,边境市的形状有些像是一个划了几道之后炸开的香肠。这座城市整体略显弯曲,在城市周围的一些拐角上,还有一个又一个的分瓣。
如果要追究其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因为这座城市是严格根据水流修建的。
人类的活动离不开水,从远古时代的文明,比如河姆渡文明,乃至后来的诸如两河流域文明等一系列的文明起源地,都和水密切相关。
远古时代的人类就掌握了烧陶等工艺,再到后来的金属工艺时代,如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等等,人类文明的发展也离不开水。
烧陶也好,金属冶炼也好,乃至现代工业,甚至包括人类的衣食住行,水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有的时候甚至可以这样说,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实际上也是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发展史。
无数的历史文化名城,无论是消亡在历史长河之中的,还是延续至今的,很大一部分都体现出了依河而建的特点,边境市也是如此。不过边境市并没有让这条时令河从城市的中间贯穿而过,而是沿着河流的走向,在河流的北边修建了大量的建筑。
那种炸香肠上的分瓣,就是边境市代表性的军用建筑,每个分瓣都是一个低配版的高墙,加装了少量的自动防卫机枪和榴弹发射器。这些建筑的作用很简单,它们只需要起到临时防卫作用,对河岸防御的真正杀招一是城市外环的火炮防御阵地,另一方面则是地下的快速防御隧道。
隧道的容量不大,只能够让两辆公交车并行行驶。但是如果发生武装冲突,处在指挥中心地下的停车场就会在一分钟内发出车辆,并根据最短路径原则抵达冲突地点。
这些车辆都是装甲运兵车,经过改装之后,每辆车最多可以容纳20名士兵。这些快速反应部队隶属于猎手部队,都是边境市的特殊部队骨干力量,有他们在,即使是几千个变异人同时进攻,他们也能够依靠成熟的战术和灵活的自我发挥干掉所有敌人。
行走在这座已经沉寂了三十年的城市里,马文的心头总有一些恍惚。跳动的火光下,他仿佛看到了这座城市繁华时的景象。
边境市的建筑大多采用了装配式的建筑方式,只有少部分最初的建筑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的结构。装配式建筑最大的优点就是建造迅速,而且整体呈现模块化,这样的建筑基础也使得这座城市在很短的时间里恢复了往日里人类城市的光彩。
街道边的LED灯组,随处可见的新闻播报和娱乐内容的荧光屏,每一个安静的夜晚里的夜生活,还有城市里随处可见的诸如充电桩一类的基础设施,人类科技所创造出的便捷生活迅速的让人们从大灾变的恐惧中恢复过来,这所有的一切也编织出了边境市居民的梦幻。
这些梦幻在马文很小的时候就刻进了他的脑海里,在今天这个夜晚,被掩埋许久的梦幻仿佛又再度出现在了他的眼前。
但梦幻终究是梦,在一个街道的拐角处,有一个东西轻轻的绊了一下马文的脚尖。他低下头看去,那似乎是一块已经和地面融在了一起的玻璃,玻璃旁边还有一个人形的东西,一只手牢牢地按在了那面玻璃上。
人形的东西是一具尸体,一具高度碳化的尸体。按照常理来说,在湿度接近5%-10%的环境下,暴晒在阳光下的尸体应该会呈现出一种类似木乃伊的外观,或者也有可能呈现出骷髅的形式。但这具尸体,由于后来在边境市上空引爆的一枚小当量核弹,却呈现出了一种违反自然常理的状态。
那枚炸弹的目的不是杀伤,而是为了在最大程度上破坏这里的基于电子技术的防御体系,所有的人员伤亡其实都只是附带。但这种附带效应,几乎扼杀了所有在导弹和脏弹的袭击下幸存的待在地表的人类。
但讽刺的是,这些人类是被精挑细选出的叛徒,正是他们将边境市的防御体系和城市布局传送给了这些高效率武器的投放者,他们还没来得及看到自己不惜背叛边境市、不惜以十几万同胞的性命为代价换来的未来,就在一团耀眼的光芒中融化了。
马文用枪托清扫出了一片空地,让这具三十年前的尸体得以重见天日。此时此刻,从一个亲历者的角度,他却有些提不起对这些叛徒的愤怒。相反,在一个事后的角度,他产生了一种感慨和悲哀。毕竟,人类的敌人从来都不该是人类自己,催生出战争的,往往却又是属于不同群体的人类的无尽的野心和膨胀的欲望。
马文的脑海里突然浮现出了一句话,那是在逃离边境市之前,他在卧室里偷玩,无意之中听到的那个记忆中的叔叔和父亲的对话——“这个世界对于我们其实已经足够大了,完全容得下所有人类一起奋斗,复兴自己的文化”。
那个叔叔还说了一些话具尸体,由于后来在边境市上空引爆的一枚小当量核弹,却呈现出了一种违反自然常理的状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