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春风皆过客,你携秋水揽星河第3/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以后我们住在一个家一起上班挣钱,下班我们一起吹着晚风回家,一起做饭一起说晚安早安一起在被窝里看电影,但一定一定是和你一起。

  我们会好好在一起,有钱就旅游没钱就努力,没事一起吃饭逛街,有事就一起面对,你温柔我懂事怎么吵我们都不散。

  朋友跟我聊起:

  我发现独居久了是会上瘾的。

  说实话,真的没想过自己会有享受独居生活的一天。毕竟我之前的理想人生就是出门有朋友,回家有一个等你的人。

  在我24岁之前也确实过着这样的生活,大学的恋爱虽然青涩但是甜蜜,身边总有三五成群的好友,那时的日子放纵又肆意,我也一直坚信即使毕了业也维持这样的生活。

  和男友去了同一个城市,我们互相鼓励一起找工作,同居也变的理所当然。沮丧的时候有人安慰,遇到困难有人一起解决,那段时间觉得生活里有人可以依靠真是太好了。

  但毕业了,生活里除了恋爱还有琐碎的工作,恼人的工作应酬,除了周末两个人的时间似乎永远凑不到一块。

  分手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毕竟青涩的恋爱不一定能承受社会压力,在此之前干脆的分开是两人的体面。

  它无声的爆发在一个周末的午后,大概是想着很久没有一起出去吃饭了就问他要不要出去,但得到的回复却是“你没有朋友和你一起去的吗,我最近真的好累,宝宝”,是甜蜜的昵称,也是分开的信号。

  好友都不在一个城市,为了搬走我只能火速找房为此还吃了不少亏,我记得搬家那天他说“只是没有和你一起吃饭就要分手还搬家太小题大做了”。

  其实我们已经两个月没有一起出门了,约好的出行也都是半年半年的往后延期,也确实恋爱久了更依赖对方,他点醒了我,我的生活已经在围着他转。

  虽然独居的麻烦可不少!例如,“如何把20镑的猫砂从没有电梯的房子搬到五楼?”“猫猫溜出家门要怎么在楼里逮住它?”等等。

  为什么说生活需要仪式感?

  听过一个很好的答案:为了让生活成为生活,而不是生存。

  现在很多年轻人,日子过得浑浑噩噩,房间里四处都是随意乱丢的衣物,冰箱里随便翻出点食物就是一顿饭,忙于工作,早就忘记了什么生日、纪念日。

  一边抱怨着生活的枯燥,一边又不愿做任何改变。

  王小波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仪式感并不是要花多少钱,玩多大的花样,它体现的是我们对生活的尊重和热爱。

  有时,一顿营养美味的早餐、餐桌上的一束鲜花、开学前的新书包、春节时门上那一幅幅春联……这一件件小事,都能赋予生活仪式感。

  亲子之间需要仪式感。

  爸爸妈妈给孩子的仪式,可以是特殊日子送的礼物,也可以是每天出门前的拥抱,临睡前的一句晚安、一个故事。

  这些看似很小的事,会成为孩子最美好的记忆。

  婚姻需要仪式感。

  一段婚姻,开始的时候再轰轰烈烈,如果没有用心的经营,当初在一起的初心也将会被琐碎的生活磨得一干二净。

  很多人说:“都老夫老妻了,过什么节日、送什么礼物,孩子都上初中了,整那些虚头八脑的干嘛。”

  这是我们很多人对仪式感的错误理解,认为仪式感虚,只是形式主义。

  其实,偶尔的仪式,是表示对彼此的重视,它从来不是华而不实的东西。

  就像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里台词所说:“他也许不会带我去坐游艇吃法餐,但是他可以每天早晨都为我跑几条街去买我最爱吃的豆浆油条。”

  仪式感不是什么虚头巴脑,而是再忙碌的日子里,也可以在特别的一天对特别的人,用心表达情感,让对方感受到爱与温暖,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一种久违的归属感。

  毕竟,形式主义再怎么不好,都比懒得走过场要好太多。

  而生活就摆在那里,活成什么样,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态度。

  当我能够一个人处理这些棘手的事件后,就会发现它不是个麻烦,只是生活里稀疏平常的小事,一个人解决完会有种莫名的满足感。“看吧,我一个人也能过的很好。”

  大学的初恋结束后虽然有谈过几段但是一直都是独居状态,最近又和他联系上了,我夸他更成熟他觉得我更独立了,我们彼此欣赏的态度让老朋都打趣会不会旧情复燃,但我没有否认。

  长时间的独居让我有点摸到了恋爱的本质:好的恋爱可以无限甜蜜又能够彼此独立,这种生活让彼此互相帮助但不会丢失独立面对困难的勇气。

  前段时间我就说过,我现实生活里是那种别人一凶,我就要凶两倍回去,但别人要是对我温柔,我就想乖乖听话的人。

  我真的太喜欢温柔的人了,对乖,听话,这样的字眼没有一点抵抗力,每次听到对方说这样的话,自己的心也就跟着一起软下来了。

  哪怕上一秒气到想杀人,下一秒对方和我说乖,顺便再抱我一下,我就可以昵称,也是分开的信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