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乌斯藏——烽烟起第2/3段
金忠看呆了!
他知道这请愿书原来只是一张大黄纸而已,原本只是在谈判完成之后让那帮子领主王公们各自盖章确认而已。然后收录礼部档案库,留作备份只用罢了。
没想到朱瞻基这小子居然搞了一套花里胡哨的操作,把一张大黄纸变成了人人争抢的宝贝。
朱瞻基转身看看身后惊掉了下巴的金忠,满脸得意之色的笑笑,然后走到金忠身旁嘀咕了一句道“咱们这边的事情差不多了,应天府那边的行动如何了?”
“回禀太孙殿下,昨日臣已经去了折子,让朝廷尽快贴出告示的!”
所谓告示,就是要在西宁、康定两个靠近内地的地方建立学堂。
而学堂所需要的老师,则是要从内地调拨了。
朱瞻基就此给朱棣出了个阴招,规定考秀才不第者入乌斯藏三年可同秀才及第。
每年招收三百名读书人赴藏,只要是参加过科举考试的大明童生都可以选择报名参与。
这不就是......几支几扶嘛。
不过效果一定是有的,乌斯藏这么点人口,其中想要学汉话的也不太多,能用的上几百个教书先生就够了。
大明朝的童生秀才不第者比比皆是,能一次中第的都是不多。而这样的政策,正好可以满足一些老童生的需求。
而且康定和西宁也算是真正的高原,汉人教书匠上来也不会受不了。
康定、西宁也只是初步的试点而已,等以后政策推行下去了,拉萨等地肯定也是要开办学堂的。
朱瞻基闻言满意的点了点头,而后从金忠怀里把朱棣册封诸部首领的诏书拿了出来。
而后在金忠差异的目光之下,朱瞻基走到混乱的会议桌前朗声说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众首领闻言立马跪下,恭恭敬敬的接旨。
“敕封乌斯藏诸部长爵位,万户同公爵、千户同侯爵。
多杰万户为顺安公......朗嘎千户为千珠侯......以上诸位,即日起皆为我大明公侯、世袭罔替!”
“臣,多杰·扎布叩谢天恩!”
多杰刚想伸手接旨,朱瞻基突然就收回了手中的圣旨,然后看着诸公侯们笑道“这是平叛之后才能敕封的,但是现在前线战事不利,还未必可以如此封赏诸位。
孤有个提议,诸位回领地上召集军马,或协助我大明天兵平叛、或运输粮秣物资去前线、或提供牛羊青稞等物资给我们。
我大明运送了数十万石的细粮还有不少盐巴、茶叶,本来是供应大军的。不过碍于高原交通不便,运送粮食的消耗太多故而得不偿失。
现在只要诸位按照孤说的办,那就可以按照出力的多少获取相应的细粮、盐巴、茶叶等物。”
本来算上路途上的消耗与民夫的口粮,保证前线一个军士一天的粮食需要消耗三倍的物资。
而借助高原诸部出人出力,保证一个军士一天的口粮只需要赏赐给高原诸部相同的东西就行。
朱棣原本都想掏空四川的存粮,十万大军火速平叛一战而定乾坤。现在利用高原诸部的力量,不仅四川的粮食可以留住了,还可以打持久战,不需要像原计划一样速战速决了。
其实这次平叛这么费劲,究其原因就是高原反应。本来上高原作战就需要一定的时间去适应,可是因为粮食问题有不得不速战速决,这就导致了许多军士受不了高原的气候。
火真在前线名义上是有三万大军,可实际上只有内邬的一万乌斯藏铁骑有战斗力。一万三千营蒙古骑士最多有一半战斗力的,而张景万的一万汉军也就两三千人适应了高原反应。
本来三万对两万的碾压局,变成了一万五千对两万的拉锯战。
若是可以解决粮食问题,等蒙汉军士适应了高原气候,战事自然就结束了。
“太孙殿下所言甚是,吾等自当尽心竭力辅佐天军平叛。”
——还是那个分界线君啦——
当日晚间。
“太孙今日的手段可真是让臣刮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