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劳苦功高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p>最初的时候,张静一的建议是放任粮价上涨。</p><p>其后,他所利用的其实就是粮商们的贪婪。</p><p>因为一样东西一直在涨,引发了某种狂热的效应。</p><p>人都是情绪动物,一旦上了头,哪怕粮价涨太高,人们也会杜撰出许多的理由来证明它的价值合理性。</p><p>紧接着,便是疯狂卖粮。</p><p>这种突然大规模的卖粮,对于大小粮商而言,其实是个陷阱。</p><p>论起资产,大家的身价都不菲。</p><p>可要人立即拿出这么多现银来,却没有这么容易办到。</p><p>张静一倒卖的粮食,已经涨到了天价,按照这个价值,想要将张家的粮食迅速吃进,维持粮价,那么就必须付出数百万两真金白银。</p><p>注意,这不是资产,这是真正的金银。</p><p>要知道大明朝廷,若是没有张居正的改革,每年的岁入,能到手的真金白银,也不过是数百万两纹银而已。</p><p>可一方面出于维持价格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需要立即筹措金银,需要在极短时间之内吃进这些粮食,那么借贷就开始了。</p><p>总会有一部分粮商上头,要借贷,首先要做的就得有抵押品,而为了迅速的得到真金白银,抵押物往往都价值不菲,比如一亩地,按市价,它若是三十两银子,可你将它拿去抵押,对不住,只值十两。</p><p>这时候就是传说中的杠杆了。</p><p>人性是相通的,无论是这个时代还是后世,在贪婪方面,人们的行为模式并不会有什么不同。</p><p>一旦当大家觉得有利可图,便会铤而走险。</p><p>张静一要的就是结果,借的也就是这些铤而走险之人的势。</p><p>因为这些最贪婪的人,恰恰是最脆弱的,他们不像寻常的粮商,可以承担风险,只要张静一临门一脚,他们便会疯了似的抛售自保。</p><p>而像这种泡沫的市场,一旦有人开始抛售,除非有天量的资金接盘,是不可能兜得住的。</p><p>这就好像老鼠仓,嘴上每一个人都说大家要同心协力,理论上只要大家团结一心,当然是可以到最高位的时候,大家再一起出货获利就行了。</p><p>可这前提是,你得确保有人不会提前跳船。</p><p>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何况还是一群为利益而粘合在一起的粮商呢!</p><p>借贷的人不跳船,就可能家破人亡,他跳不跳?</p><p>他跳了,你敢不敢接?</p><p>你能确保你花了天量的资金接了之后,还有其他人趁你将粮价继续炒高之后不跳水吗?</p><p>说到底,其实就是张静一借粮商打败了粮商,而且这是明谋。</p><p>即你们就算知道我张静一在搞鬼,我张静一就摊开来说吧,这红薯今年肯定是救不了人的,我张静一甚至直接告诉你们,只要你们都不抛,你们肯定能赚钱,而且能赚大钱。</p><p>那又如何?</p><p>他们什么都知道,可他们还是摧枯拉朽,兵败如山倒。</p><p>张静一极耐心的解释,天启皇帝越听越觉得神奇,最后惊叹不已地道:“没想到张卿家为了粮价,付出了这么多心思。”</p><p>魏忠贤面无表情,心里则是道:“应该是挣了这么多的钱。”</p><p>张静一感慨道:“陛下,卑下受陛下如此隆恩,怎么能不竭力报效呢?莫说是花费一些心思,便是刀山火海,也在所不辞。”</p><p>天启皇帝却是道:“只是这一次,你只怕要得罪不少人了。”</p><p>张静一心里不禁想笑,心道:我得罪很多人?那些疯了的粮商若是想杀人,就算排了队,杀个三天三夜,只怕之后要杀的都未必是我。</p><p>这个时候,大家都在奋力抛售,相互踩踏着呢!</p><p>同行才是冤家,这些人现在恨不得其他的粮商都死绝了,自己才可以少了抛售的竞争对手。</p><p>“只是”天启皇帝此时依旧忧心忡忡,道:“我大明今年,还是缺粮啊这可如何是好?”</p><p>张静一便道:“其实卑下一直都在赌。”</p><p>“赌?”天启皇帝不明所以地道:“赌什么?”</p><p>“卑下赌的是,我大唐的粮食,足以供应天下,至少可维持到今年。陛t;<p>魏忠贤面无表情,心里则是道:“应该是挣了这么多的钱。”</p><p>张静一感慨道:“陛下,卑下受陛下如此隆恩,怎么能不竭力报效呢?莫说是花费一些心思,便是刀山火海,也在所不辞。”</p><p>天启皇帝却是道:“只是这一次,你只怕要得罪不少人了。”</p><p>张静一心里不禁想笑,心道:我得罪很多人?那些疯了的粮商若是想杀人,就算排了队,杀个三天三夜,只怕之后要杀的都未必是我。</p><p>这个时候,大家都在奋力抛售,相互踩踏着呢!</p><p>同行才是冤家,这些人现在恨不得其他的粮商都死绝了,自己才可以少了抛售的竞争对手。</p><p>“只是”天启皇帝此时依旧忧心忡忡,道:“我大明今年,还是缺粮啊这可如何是好?”</p><p>张静一便道:“其实卑下一直都在赌。”</p><p>“赌?”天启皇帝不明所以地道:“赌什么?”</p><p>“卑下赌的是,我大唐的粮食,足以供应天下,至少可维持到今年。陛下,地方的士绅和粮商历来都有囤粮的传统,丰年的时候囤积粮食,到了灾年,趁着粮价暴增,再卖粮获利。现在关中大旱,今年关中肯定要绝收,可只要维持粮价,便可逼迫京城或者江南的粮商们,因为粮价跌到谷底,不得不将大量廉价的粮食运至关中,那地方毕竟缺粮,或许还可获一些利。”</p><p>“总而言之,只要今年朝廷瞅准了粮价往死里打,关中今年可能会有些困难,却也不至到赤地千里、饿殍遍地的地步。除此之外,等粮价降的差不多了,朝廷再购一些便宜的杂粮和陈粮,想尽办法运至关中,总也可以纾解一些灾情。”</p><p>顿了一顿,张静一又道:“遇到这样百年难一遇的灾情,只能共度时艰。卑下已想过,眼下若是派快马,送这红薯的秧苗到关中,这红薯可一年两季,一为春薯,二为夏薯,或许这个时候赶紧让人去种植一些,红薯毕竟抗旱,只怕也能有一些收成。现在单凭一种办法,是没办法解决关中旱情的。也只能多管齐下,想尽一切办法,存续关中百姓!”</p><p>“等到了来年,朝廷应率先在关中继续扩大推广春薯不只如此,陛下即便如此,依旧还会有许多人无法生存,流民的问题,该怎么处置?卑下以为,与其让他们四处流浪,最终酝酿灾祸。倒不如以堵为梳,命当地父母官,真是一口吃的都没了,便准许他们逃荒。自然,沿途州县也需严防死守,朝廷鼓励州县对流民过境时,予以一些口粮支持,总而言之,既要防,也要给人一条生路。关中百姓的存续,事关社稷,非要朝廷费尽心机不可。”</p><p>天启皇帝听罢,连连点头,张静一的这番话,很合他的心意,于是他道:“不妨如此令逃荒的百姓,青壮者可编户为军户,朕下诏,若能抵京师的,准其领一份粮饷,你看如何?”</p><p>张静一:“”</p><p>卧槽,天启皇帝真的是人才啊。</p><p>不得不说,这真可比崇祯皇帝有格局多了。</p><p>崇祯皇帝干的事,是在灾年的时候,裁撤掉编制,结果李自成下岗,活不下去了,二话不说,根据自己在军中以及驿站里的组织经验,直接拉起队伍,反他娘的。</p><p>天启皇帝显然比天真的崇祯皇帝要精明的多。</p><p>流民们一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